郭子涵事迹心得体会优秀6篇

时间:2023-06-07 作者:loser 心得体会

通过事迹材料的写作可以使我们记录一些事情,一份优秀的事迹材料可以凸显宣传典型,评选先进用用意,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郭子涵事迹心得体会优秀6篇,供大家参考。

郭子涵事迹心得体会优秀6篇

郭子涵事迹心得体会篇1

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大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学习先进典型,弘扬高尚师德,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云南省委工作领导小组在昆明举办“张桂梅思政大讲堂”首场报告会。9月1日下午14:30,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组织全校师生集中观看“张桂梅思政大讲堂”第一讲《信仰的力量》,主讲人张桂梅老师讲述了创办女子高中的坎坷经历和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员的初心和使命。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张桂梅和女高的老师们带领学生读史、诵经典、讲述革命英雄故事传说,让学生们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触摸信仰的温度,懂得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张桂梅老师把共产主义信仰放到学校的首要位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努力让学生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报告会上,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省委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予波同志作了发言,他说,《张桂梅思政大讲堂》将作为全省上下办好、教好、学好思政课的最生动材料。去引导学生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通过邀请先进模范人物、知名专家学者上讲台,以先进事例感染学生,以透彻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打造全省思政第一金课,使大讲堂成为一个导向、一个标杆、一种激励。

郭子涵事迹心得体会篇2

他是革命先烈彭湃的次子。3岁丧母,4岁丧父,童年时两次被国民抓进监狱,先后辗转被送到20多户百姓家里寄养。作为我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主持了我国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装备、试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参加指挥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调试和试航工作。改革开放后,他负责我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引进、总体设计和前期工作,组织自主设计建造秦山核电站二期,为我国核事业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中国共产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领域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原水利电力部副部长、组成员彭士禄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彭士禄,1925年11月出生,广东海丰人。1939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1948年12月起先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工学院学习。1951年9月到苏联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化机系学习。1956年9月到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核动力进修班学习。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任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顾问。11月离休。是中共第十一次、十二次、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是第四届、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彭士禄主持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参与成功研制第一艘核潜艇、引进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组织自主设计建造第一座大型商用秦山二期核电站,为中国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建造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曾当选全国先进工作者,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为国防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荣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郭子涵事迹心得体会篇3

烈士——一个让人敬佩有振奋的词语。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似乎已经遗忘了这个词语。完美而安逸的生活让我们心中很少再有澎湃的激情,但这天的参观,让我们的血液又再次沸腾。

走到烈士林园,看到了十分庄严地大门,“哈尔滨烈士林园”几个金黄的大字,情绪也开始沉重起来。有秩序的走进烈士林园,大家都十分的安静,低沉的情绪在酝酿,感动已不能准确的形容。在两旁的墙上,挂满了后人为烈士们的曾词,“革命英雄”“国之栋梁”“献身国家”“精忠报国”“抛头颅洒热血”,这些词语数之不尽。烈士给我们的又何止是这些词语能表达尽的呢。

革命先烈的一幕幕事迹总是浮此刻眼前:在战火的硝烟中前仆后继的战士,在新中国建设中忘我工作的劳动者,等等,我的心灵深深体会这次参观受到的洗涤和震撼。那些名字被刻在纪念碑上的革命先烈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纵观他们为国家的建立和繁荣强盛而奋斗的壮丽生涯,我深切地感到,在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的鼓舞下,我国几代优秀的中华儿女奋力拼搏、无私奉献,为新中国的崛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几十年来,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已经深入人心,这种奉献精神体现了中华儿女的精神风貌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她是“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对工作精益求精,为国家发展“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是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鼓舞和激励了整整几代中国人。我们今后的道路已有了方向,向烈士们一样,坚持奋斗,永不放下,永不言败,绝不向困难屈服,绝不被自我打到。

归去的路上,迎阳光的笑容依旧灿烂,又一次经过高高的纪念碑,向烈士们致敬,献上我们最崇高的敬意,庄重的凝视他们。

或许,它在看我们——新世纪的大学生,他在期盼我们的精彩!

郭子涵事迹心得体会篇4

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现代历史的序幕,也为穿越世纪风云的青春史诗写下序篇。五四运动开启的“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多年后已经汇成波澜壮阔的滚滚洪流,注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使之发扬光大,没有任何力量和困难可以阻挡它前进的步伐。

五四运动的发生距现在已近一百年,也许有许多人会说五四运动已经离我们已经太久远了。很多人也都认为五四精神只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已经过时了,对于我们也没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相当的不正确的,我们很有必要重新认识我们的意识形态,有必要在新的形式下重新认识五四精神。

新形势下五四精神仍具有耀眼的思想光辉。当代青年有责任继承五四精神,更有责任弘扬五四精神,让五四精神成为当代青年精神的主流。我们发扬五四精神,要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在生活与工作中更加升华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宣传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努力塑造诚实守信、勤劳创造、友善互助、自立自强的健康人格,改革创新积极进取,立足本职勤奋工作,推进事业科学发展,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面向新未来,青年人的成长应在历史坐标中定位人生。在无垠宇宙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短暂的,为一己悲欢境遇和私利浮名而蝇营狗苟,会迅速被历史风沙湮没。宋朝哲学家张栽在他的《语录》一书中概括了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视此为人的生命独特而崇高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我们的民族历来推崇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重视人生志向的确立。这也正是所有有志青年的重要思想基础和执著的理想追求。对高校大学生而言,这一价值取向愈显重要。真正远大的理想,必须与祖国命运和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只有这样

...
《郭子涵事迹心得体会优秀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