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写心得体会其实是能够让我们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的,写心得体会就是写我们内心的真情实感,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华民族心得体会优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华民族心得体会篇1
通过三天的学习,自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特别是认真聆听了朱书记、为民部长及赵丽华老师的讲解,使自己在思想深处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和震撼。现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向各位领导和同仁做一个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0__年6月29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时特别强调: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政治上的自觉来自于思想上的自觉。
这次教材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是我们在民族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偏差,而这一偏差出现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我们对新时代社会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学习和认识把握和理解的不够。但一个智慧和优秀的民族在某种意义上其智慧和优秀就体现在其纠错能力上。因此,纠正这种偏差,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更好地熔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地凝聚成中华民族大家庭,就必须从根本上依靠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并且只有真正的对这一伟大的思想学深悟透,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从思想深处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才能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正确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关系、“统一”和“自治”的关系。这一关系逻辑的体现在:“同”是 “必须同”,“异”是“可以异”;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必须要做到“两个结合”,即团结统一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利益,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家的团结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
只有在思想观念和理论起点上牢固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真正从认识自觉到行动自觉,才能实现把理论自觉真正转化为政治自觉。
二、从“三个离不开”到“五个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新中国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反对任何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确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引导各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上大学时学的《民族理论》一课,“三个离不开”到现在一直记忆犹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三个离不开”是当时很重要的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三个离不开”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今天,时代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也应与时俱进。“五个认同”在今天这个时代更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在中国这块大地上,作为中华儿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公民,无论哪一个民族,都必须要有“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中国共产的认同”。
我们知道推动民族工作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物质力量,一种是精神力量。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会自然而然带来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必须依靠一种精神和思想的东西,而“五个认同”为此提供了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并为此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必须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是民族团结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认同、对中华民族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对中国共产的认同才能得以真正的巩固。
多次强调,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我国文化宝库中的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既有大量反映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作品,也有大量少数民族作者的创造。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在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中,少数民族的占到三分之一。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各民族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正如费孝通先生在看待民族关系时所推崇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华民族为什么几千年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代代相传、从未间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和纽带的民族精神,有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今天,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向。
三、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思想
通过在本次培训班的认真学习,特别是对20__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表彰大会上讲话的学习,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其中感触最深的是运用大量的史实阐述的:“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是先人们给我们留下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情感的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命运的共同体、是中华文化的共同体、是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祖国观和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高等学校的教师,同时又是一名学院的务工作者,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首先要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同时把爱国主义、爱我中华的种子拨入年轻学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一代的心田中生根发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中华民族心得体会篇2
全面贯彻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有精神,与世界上其他共同体比较,中华民族是有独特历史特征的共同体。
历史上,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团结发展的辉煌历史。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各民族共同培育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适,而成其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使其区别于19世纪以来出现的西方各类共同体。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我们东亚这一块大陆和西欧相比,在这方面大不相同。西欧至今统一的局面还没有形成,甚至所谓‘共同体’也不牢固,而我国统一的主流是没有断过的。”费孝通先生的这个观点,可以从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罗伯特·帕克1932年访问中国时的印象中得到佐证。当时,帕克被中国的文化和文明深深打动,他说,“中国就是这一种有机体。在它悠久的历史中,逐渐生长,并在地域上逐渐扩张。”在帕克看来,中国已经是一个完成了的文明,它的文化、习俗、制度相互搭配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帕克这一印象也得到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的证明:“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