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拖延心理学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3-07-06 作者:lcbkmm 心得体会

使用心得体会,上班族能够具体地阐明不错的主见,对事物的感受一定要足够深刻,这样才能写好有意义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读拖延心理学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拖延心理学心得体会5篇

读拖延心理学心得体会篇1

?拖延心理学》这本书是我入职前就细细品味过的一本科学类读物,还是在学校图书馆某个书架上发现它的,读它的理由很简单,我认为自己也是一个身患拖延症的病人,而且有愈发严重之势。比如与友人赴约,我往往会把时间预算得刚刚好,不迟也不早;比如说上班的时候,喜欢在规定时间前一两分钟再安心地打卡;又比如说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喜欢把作业拖到节点前一两天才开始做,像是现在的读书笔记,明天就是截止日期了,这才开始匆匆动笔。

正像书中反复提到的一句话,拖延者总能在最后关头之前完成任务,只是在拖延的过程中多了几分煎熬。

我本着从书中找寻灵丹妙药的心态从第一页翻到了最后一页,这才发现,原来书中所说的大多是缘由,而非解决方法。可见,想根治拖延也没有什么好方法。类似的问题还有如何逃避孤独?如何克服自卑?也许我们也没必要去对付它们,心平气和去接受也许比堂吉诃德大战大风车要强得多。

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己约束。仔细想想,我喜欢把赴约时间调整得刚刚好,是由于我曾经提早到达,一个人站在街角或者坐在咖啡店里等待,而我又恰恰是个厌恶等待的急性子,于是选择了这个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提前到达,我又感到十分惭愧;至于在学习上的临时抱佛脚,我想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暑假前几天,满怀信心要先完成假期作业,后面就可以毫无压力地恣意玩耍。可是总会有犯懒的时候,心里反复安慰自己,我只是稍微休息几天,过几天接着写。然后暑假就不知不觉进入尾声了,而没完成的作业还有大半。当然,最讨厌的还是假期最后几天厚着脸皮来抄作业的小伙伴们,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原本按时完成作业的自己,变得不那么勤快和乐于分享。

所以,当你拖延的时候,还是要看看这件事是否会对其他人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接受隐藏在内心中的拖延小妖精。就像书中最后写道,“快乐来自于按照你的价值观健康地生活,来自于跟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连通,它还来自于能够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来自于不管拖延是否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仍能够如实地接受它,就像虽然花园里长着一些蒲公英,而你依然能够乐在其中”。

拖延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当我们感到了自己在拖延某事时,说明我们已经在开始排斥它了。就像看到了蛇或者蜘蛛时产生的恐惧之情,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顺理成章。

因此,还不如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自己感兴趣或最适合自己的事情上,因为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压根不会拖延。至于那些不感冒的事情,还是主动把时间节点提前,然后在节点到来前加班加点吧。

读拖延心理学心得体会篇2

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拖延,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

?拖延心理学》,作者是简·博克、莱诺拉·袁,她们两人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出版物的专访对象。当然这些名头我也不知道真假,也没要为了一本书去查证,我喜欢书中的前言所介绍到的一段推荐语:《拖延心理学》是个金蛋,可是人家出版界为孵化这本书花了25年。有没有人想过,畅销书出版的秘诀就是——坚持、希望和爱。听起来有点像《圣经》,恰好,《圣经》就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书。

沉迷于最后一刻完成的刺激中

在字典中,动词拖延(procrastinate)的定义是“推迟,延后,延缓,延长”,由两个拉丁词所合成:pro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nus的意思是“属于明天”,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往后挪到明天”,也就含有“以后再做”的意思。

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是周日,我给自己的目标是一周读一本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其实我前天就把书读完,但总因为别的诱因没有静下来写,因为我内心里总认为还有时间,我就是那个有拖延症的人,但我也发现我不是唯一的人。关于一周读一本书,我有小组群,我们组里每人都是一样的目标,一周读一本书,每本书写读后感,但是每周下来总要周日当天大家才陆陆续续提交分享,并且踩点分享的现象时常有。究竟读一本书,并完成相应读后感,是否真的需要一周的时间呢?其实不是的,我前几周,有读过章节页数更多的,试过能在5天内就完成,我是利用一些碎片时间,如在等人的时候,在午休前、睡觉前、甚至是跟朋友喝茶过程中的一些空档,把书本按50页或100页为一个任务段的方式去读。

无论是这个读书也好,还是其他一些有期限的事情,书中那一句“有些人会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沾沾自喜”,让我看到了自己;我们似乎都总喜欢在最后一刻完成,因为在最后一刻完成的成就感巨大,它充满紧张与刺激,似乎在考验你的能力与天赋,我错愕这种对于拖延的常规认知,因为我一直以为拖延只有带来烦恼与不安,未曾想过它还带来这种侥幸的喜悦,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拖延,并放任拖延,以至于对拖延上瘾。

完美主义者的焦虑由来

关于有拖延症的人里,书中讲到了很多成因,其中的完美主义者往往会有拖延症,这一点让我感到意外,因为我认为这一类人往往对于拖延是不能忍受的,因为他们有规划有进度,有要求有目标,是拖延症患者需要去学习的人;但,不是这样的。追求完美的人正是因为追求完美,因为对于每一件事上都力求尽善,这样的结果反而导致了在众多事情上的时间进度逐步拉距,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虑,不安,更甚者怀疑自己的能力。

事有分大小轻重,有些事情需要完美,有些事是为了让更重要的事完美;我不是在鼓捣不必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因为认真对待是一种态度的体现,但是当在某一个更为终极的目标前,需要有所调整,甚至有所取舍去促使重要的终极目标完成。如果你每一件事都因为一个头发丝大小的点而纠结,那么本来惧怕这类人的拖延症也就找到了突破口,并不断放大,最终击败你,让完美的你也染上拖延。

追逐夕阳

这周里,有一天下班,我在返程的路上,发现了硕大的夕阳,一个巨大的蛋黄,泛着不刺眼的柔光;可是,无奈高层洋楼群的遮挡,始终无法看得清楚全貌,于是我在下班高峰期里流窜,往江面的桥上开去,不过等我到桥上开过时,四周观望,夕阳已走,傍晚的夜空只留下一片晚霞。其实,我本来是可以看到夕阳的,但当时的我觉得晚一点下班也没关系,工作就慢悠悠地做,跟同事聊天,不曾知道我下班后要追逐夕阳。

此时的我想起这周读的这本书,拖延症的书里还有讲到一类人,害怕失败的人,他们也有拖延症,拖延是他们的盾牌,如果一直不面对,似乎就不会失败。可是不曾想过拖延可能会失去另外想要的美好,如果我早一点下班,不磨磨蹭蹭,我是否会见到夕阳呢?

你是哪一类型的拖延症?不管哪一种,都希望你克服它。

读拖延心理学心得体会篇3

从什么时候感觉到自己有拖延症?大约是大学时间。

高中时,由于处在一种高度“集权”的家庭中(父母管教十分严格),一旦摆脱这种管束,进入大学生活后,我发现自己的状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种情况在大一的时候还是好的,毕竟生活习惯的是难以很快被“恶化”的,所以第一年,我参加了各种活动、加入各种组织、社团,学业也没有落下,没有付出什么努力,也能取得二等奖学金和

...
《读拖延心理学心得体会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