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了不一样的思考见解之后,要学会做好心得体会的记录,其实写心得体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记录下自己对生活的一些看法,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红旗渠参观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红旗渠参观心得体会篇1
非常荣幸能到红旗渠精神发源地——林州市参观学习。古都安阳与革命圣地延安一样驰名中外,林州与志丹同样是英雄的故乡,在这两块革命的土地上分别孕育了红旗渠精神、延安精神。两块圣地、两个精神、两座丰碑。延安精神引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走向了独立富强;红旗渠精神激励林州人民战太行、斗天地,改写了贫困历史,迈向了现代化征程。
踏上林州这片飞速发展的热土,让人激动不己、由衷崇拜。一个绿色、文明、富强、和谐的林州展现在我们眼前。但让人悲痛的是林州的功勋、红旗渠的总设计师、原县委书记杨贵同志一周前去世,红旗渠在流泪、太行山在呜咽。90岁的他安然而去,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辉煌的一生。他虽然去世,但他为林州人民、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红旗渠,留下了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让我们永远向他致敬和学习。
红旗渠是全国的一面红旗,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通过参观英雄的壮举,学习先烈的事迹和精神,收获颇丰,启发较大。
首先,要带头学好红旗渠精神。上世纪60年代,10万林县人民在的领导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历经10年的时间,建成1500多公里人工天河红旗渠,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内容丰富、内涵博大精深。它在本质上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是延安精神的继承、发展和体现。核心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灵魂是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根本立足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红旗渠精神是一种独立精神,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修渠的钱、粮、物都是自己解决;是一种革命精神,敢想敢干、敢于战天斗地;是一种创造精神,在技术上不断探索创新,自制炸药、仪器、工具、设备,解决技术难题;是一种奋斗精神,林州人民不畏时艰、迎难而上,让太行山低头、令漳河水弯腰;是一种愚公精神,锲而不舍,像“蚂蚁啃骨头”;是一种奉献精神,为了人民不怕牺牲,任劳任怨;是一种求实精神,尊重客观、实事求是;是一种老抠精神,勤劳节俭,牙缝里挤黄金;是一种团结精神,从领导到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通过修建红旗渠,改变了贫困面貌、改写了发展历史,培养了大批人才、造就了时代英雄,创造了物质财富、培育了民族精神。红旗渠是一座大学堂,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处处都彰显着红旗渠精神。我一定做有心学习之人,学而思,思而学,激发更浓的学习兴趣,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红旗渠精神的内涵,让红旗渠精神在自己灵魂深处扎根发芽。
其次,要争做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人。学习红旗渠精神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有责任把红旗渠精神传承下去,落实到行动上、工作上。传承红旗渠精神,就是要过好“信念关”,补钙强骨,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用_____武装头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心尽力;传承红旗渠精神,就是要过好“政治关”,坚守政治方向,坚定执行的路线,不断地加强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为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人政治本色;传承红旗渠精神,就是要过好“群众关”,牢牢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增强宗旨意识,坚持群众路线,在群众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为群众谋福祉;传承红旗渠精神,就是要过好“思想关”,解放思想、敢想敢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有“重新安排河山”的气魄;传承红旗渠精神,就是要过好“精神关”,穷则思变、困则思进,不怕艰难、艰苦奋斗;传承红旗渠精神,就是要过好“生活关”,勤俭节约,廉洁从政,公而忘私,把红色的基因、传统的美德传承到家庭、干部和群众。
最后,要把红旗渠精神内化为工作动力。“人还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伟大的事业更需要伟大的精神。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转型、改革攻坚、脱贫冲刺、环境优化阶段,问题多、矛盾多、困难多、挑战多,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谈不上追赶,只能被超越,全面小康的差距会越拉越大。打好脱贫攻坚战,就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既要实实在在地帮,又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形式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把精神扶贫贯穿始终。发展苹果产业,就必须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要发扬红旗渠精神、发扬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等不靠、更不摇摆,实干苦干巧干,管理不好誓不罢休;要动员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在广阔的农村土地上大做文章,逼着大山大川给钱给幸福。优化发展环境,就必须依靠人民、发动群众,大打人民战争,让广大群众在建设生态环境、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中,以大局为重,富有“牺牲”精神,共建美好家园。实施乡村振兴,就必须优先实施人才振兴,高举红旗,下功夫加强镇村干部队伍、员队伍、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在推进乡风文明、乡村治理中,全面提高群众的素质,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红旗渠参观心得体会篇2
大家好,我是国控x公司群工作部的xx,今天代表x公司和大家分享一下本次红旗渠学习参观的感受。
五年前,我曾经带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来过这里,时隔五年,我再一次被这座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工程奇迹所震撼。
林州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靠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劈开了太行山,引来了漳河水,滋养了林县大地,也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刚来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红旗渠精神源自什么?通过学习参观,我知道了,红旗渠精神源自群众力量,源自英雄模范,源自自力更生,源自科学创造,源自廉洁无私,更源自信仰信念。
如今的林州,已经告别了“十年久旱,靠天吃饭”的时代,红旗渠也成为风景秀丽的红色基地,向世人讲述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
红旗渠精神虽然形成于上世纪60年代,但它并未随时光的流逝而过时,它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力量,催人奋进,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旗帜,引领一个时代,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动力,鞭策我们不能懈怠、不能偷懒。干事业要有热情,干事业要有激情,今后,我们要在工作中,发扬红旗渠精神,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做到敢于担当、勇于担当。提升我们的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努力,让红旗渠精神在当代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红旗渠参观心得体会篇3
昨晚,在绍兴大剧院观摩了由河南省话剧院演出的《红旗渠》,该剧取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人民用十年时间创造的人间奇迹——红旗渠。这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是一场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战天斗地画卷,是毛泽东时代愚公移山的当代神话。“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和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
河南话剧院创排这台气势恢宏的史诗般作品,是对民族精神的张扬,对生命意义的讴歌,对英雄主义的礼赞 。
我小时候曾听到一个真实故事,说太行山区缺水,一个小媳妇千难万险挑来一担水,却因病体难支在家门口打翻了水担,遭到了公公的痛骂,视水如命的小媳妇悔恨难抑,上吊而死。今天这台戏中,也有一个使人难以置信的情节:当地人一生只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