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德育心得体会范文6篇

时间:2022-05-12 作者:Anonyme 心得体会

其实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要写心得体会的情况,这样也是记录自己感受的一种方式,你会如何进行思考呢?以下是品读360网和大家分享的通用版德育心得体会范文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通用版德育心得体会范文6篇

通用版德育心得体会范文1

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它的重要性早被界乃全世界所熟知。常言道:“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劣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这其中就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

学校是一个伦理性的整体结构,意味着学校的各个方面都包含着价值可能性和道德的可能性,只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这种可能性,对学生的品质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便是德育的意义所在。下面我从学校的伦理性出发,谈几点小学生的德育特点。

一、超越性

学校道德是指向求者发展的可能性的。它存在的价值就是引道求者在成长过程中走向更为丰富的道德可能性。不断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也就是在的价值引导中,学生不断地在道德理解、道德判断能力、道德经验、道德智慧、德性品质各个方面获得更新和发展。学校具有了超越性,才能够引导学生实现价值的可能性。

学校道德之所以具有超越性,是因为学校道德建立在追求善的价值的基础上的,建立在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理想上。作为建构美德的价值引导,学校各个方面都渗透着人类的价值和理想。为了更好地贯彻的方针,培养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作为建构美德的价值引导,德育指向必须有所超越。小学生单纯、幼稚、天真无邪,学校是他们获得道德发展的重要条件。对道德理想的理解等间接道德认识,道德判断能力与实践性的发展,只有在学校通过系统才能系统地获得。可以说,在学校所获得的道德发展对个人终身的道德实践和道德追求都具有影响。因此,德育应该紧扣时代,努力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生活价值理想,从更广、更丰富的层面帮助他们建构道德精神;引导他们走向发展,走向创造,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中央提出“要面向未来。”这就意味着德育是指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的任何组成部分都具有超越性的本质。同时也意味着,要努力为未来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改变社会现状,推进社会发展,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实现对现有社会和现实人的超越。因此,德育不仅要关注现实的存在,更要关照人们未来面对的问题。人不会满足现状,社会也不会维持现状。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发展表现为一种世界范围的广泛竞争,反映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每个环节。如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变更性、竞争性、发展性,使每一个人随时都面临着多种选择、多种风险和许多思想道德方面的实际问题,人们需要消除对未来发展的困惑,避免挫折和失败。德育必须对人们的发展进行引导,进行符合规律的预测、预防和指导,帮助人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种预测、预防在现代社会是越来越重要。可见,德育也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和人们的主体性的增强,其作用越来越重要。

德育只有紧扣时代,大力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德育才能显示其时代特征,体现其超越性的本质属性。如果德育不能实现人和社会对现存状况的超越,仅仅是维持现状现实社会秩序和人们现有思想水平的手段,那么,德育就会逐渐陷于保守,无所作为。德育不仅为过去、现在所决定,更为未来所决定。因此,学校在构建办学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时,确定了与各个年级品质培养相呼应的具体目标来帮助引导学生建立和实现道德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道德中总是以应有或理想的境界、社会和人,在道德目标的追求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某种必要的张力”(《德育社会学》一书)。如此,学校道德具有了超越性,就有可能引导学生实现价值可能性。因此,具有了超越性的道德是合目的的道德。

二、引导性

学校道德是道德价值的引导和个人德性追求的自主活动的结合。引导性意味着道德的影响是建立在求者的自主性上。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才是真正的。”“只有学生把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只有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他律”为“自律”的时候,学生内部活动才能被启动,其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真正提高。正如陶西平同志所说的:“素质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内驱力,由此推动学生在教学的实践中形成各种良好的素质。”

而这良好的素质形成,需要教师平常对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训练和引导。从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特点看,低年级甚至中年级的儿童,其道德行为多半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或仿效他人的情况下实现的。到了高年纪,其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才日益明显地发展起来。所以,良好的习惯不可能靠自发形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同时,还要明确,习惯是一种定势,不良习惯一旦养成便难以改变。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诸多习惯养成的起始阶段。乌申斯基有一句名言:“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某种神经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对于人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在高度强调素质的今天,从小学生开始就应重视自我能力的培养,重视从生活实践中逐步引导学生的道德理解、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品质的自我构建。

如我们在创设各种德育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儿童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正确地应用学、心理学和方法论等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研究学生的自我能力为核心,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自我能力的环境和恰当的方式,以此来引导和激发儿童自我的动机,促进儿童自我能力的提高,以此获得“变他律为自律”。这样让学生逐步地从自主的生活实践中,从自己的道德体验中,获得自我超越,获得在多元价值中选择自我的价值定向,从而自主地培养自己的德行品质。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德育外在环境的发展变化,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努力更新观念,的思路和手段也应相应地发生变化,要从长远的发展观、社会观来正视自己的对象,不负的光荣使命。我们的学生最终是要走上社会,成为社会人。一个人走上社会无论是环境的适应,还是知识技能的获得,抑或事业的成功,都靠自己的拼搏,即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而他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程度如何与他自身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而他的综合素质如何,又以自我能力相关,自我能力越强,就越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其生存和发展能力就越强。所以,只有从小学生开始积极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自我能力,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人成长的需要。

三、指向性

学校是一个伦理性的整体结构,无论是学校课程,管理实践和学校所营造的精神环境等,都具有价值的意蕴。对学生道德发展而言,它们都是具有互动性的意义结构。学校在整体上以人类社会的崇高价值作为建构目标、安排内容、筹划和开展学校各种活动、美化环境的价值基础,并且把这些崇高价值渗透于学校的方方面面。因此,学校作为伦理性的整体,意味着学

...
《通用版德育心得体会范文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