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知不觉中,我们需要心得体会的时候已经越来越多了,优秀的心得体会是我们认真思考后的产物,一定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朱有勇精神心得体会优秀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朱有勇精神心得体会篇1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些励志箴言、清心名句,旨在教育和引导人们能够经得起、经受住各种考察、检验。作为领导干部,更要多些“经得起”的思维和实践,在各种考察考验中检验初心本色,体现忠诚干净担当。
要经得起“批评”,涵养“吞下委屈,养大格局”的境界。这里所谓批评,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包括上级对下级、领导对下属、同志与同志间的“批评”。有过批评“经历”的人都有体会,被批评的感觉“不受用”,特别那种被误解的“批评”,更会让人“不痛快”。众所周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实现党内团结的有效载体和手段。习近平同志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剂良药,是对同志、对自己的真正爱护。”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益于行。”面对批评的“委屈”“苦楚”,党员干部就要将“批评”作为“良药”去认识、去对待。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 “剖析自我”,找出病根,自我开方下药。另一方面,要善听“逆耳忠言”,也就是他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视党内的每名同志都是自己的“医生”,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吞得下委屈,才能养得大格局”。党员领导干部要提高耐挫力,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这剂良药,在“委屈”中涵养自己的心性和品格,锻炼个人的“抻力”和意志。成长的道路从来都是坎坎坷坷、磕磕绊绊。“彩虹总在风雨后”。经得起、经受住委屈“风雨”洗礼的干部,则会更好更快地成人成事,最终走向事业的成功。
要经得起“监督”,涵养“严以律己、精益求精”的作风。监督是有效的保护和促进。没有监督将会导致权力“出位”,监督不严必将导致事故多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下工作生活。”
强化监督是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保证。经得起监督领导干部首先要严以律己,做严格纪律规矩、规章制度的带头人、示范者。“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党员干部要时时刻刻牢记“监督”如“天眼”无时不在“监视”着自己,监督如“盔甲”时刻都在“保护”着自己,既要有自我监督的思想自觉,又要有他人监督的行动自觉,还要有组织监督的政治自觉,时常加强党规党纪修身,把坚持党性原则、党性修养的政治品格树起来,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意识和能力。
唯精唯质,唯精唯致。领导干部经得起“监督”,就要把事做精,追求精益求精,敢于接受任何监督检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恪尽职业操守,做到敬业精业兢业,以“风行”态度、“绣花”功夫,对待每一项工作,干好每一件事情。一切工作、一切成果都经得起“质监”,经得起组织、群众、社会、历史的检验。
要经得起“检查”,涵养“不怕检查、怕不检查”的底气。“真金不怕火来炼”。“检查”作为一项工作制度,既有对工作的督促,又有对个人的“监督”,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加强整改,促进工作更加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许多腐败分子被“查”下马,有的谈“查”色变,闻“查”胆寒。为什么有的人怕检查?因为工作不扎实、不到位,甚至存在造假;因为手把“不干净”、做事“不检点”,说到底就是有违法乱纪行为,以至一查就心虚、心慌。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查”字,既要不惧组织检查,又要时时自我检查,不断涵养“不怕查、查不怕、怕不查”的底气。“心底无私天地宽”。领导干部“不怕查”,就要把工作做到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克制私心杂念,切实做到克己奉公、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而忘私。“源洁流清,形端影直”。领导干部“查不怕”,说明个人的能力与自信。只要自己清清白白,就不怕任何“检查”。领导干部“怕不查”更是一种境界和高度。领导干部要有“怕不查”的观念,让组织、纪检、审计等部门来“查一查”“讲一讲”,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更好地促进干部进步。同时还有利于发现典型、选拔干部。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摆正位置、摆正心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利益,用心爱民、细心谋事、走心工作,“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经过历史沉淀后真正的评价”。
朱有勇精神心得体会篇2
格林纳达圣乔治港
格林纳达位于东加勒比海向风群岛最南端。3年前,和平方舟曾造访圣乔治港。就在和平方舟即将离港的前一天晚上,迎来了3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格林纳达卫生部长斯蒂尔先生的父母亲和弟弟。
“我父亲是福建人,他曾经是一名船工。”斯蒂尔先生的华裔母亲深情地说,“几经磨难和周折,他才在这里扎根、生存。20__年,我曾在你们船上进行了脚趾手术,恢复得非常好。3年来,我一直有个心愿,要再看看来自父亲故乡的军舰和来自故乡的亲人,向你们当面致谢。我为身上流淌着中国血脉而自豪,我一再教育我的孩子,我们的血液里,有着祖辈带来的精神力量和坚韧品质,什么困难也不要害怕。”她向我海军官兵送上了亲手制作的巧克力。
海外华人,无论生存之路怎么艰难,内心深处对祖国和对中华文化的爱,历久弥坚。
9日上午,和平方舟按计划驶离圣乔治港。虽然已过每年7-9月的飓风多发天气,但当天的风力仍达7级。
驾驶室里,任务指挥员和船长郭保丰沉着指挥,和平方舟破浪前行。当天在驾驶台值班操舵的正是军士长印达军,一招一式听从船长的口令,执行得分毫不差。
“你紧张吗?”记者问他。
“不紧张,20__年参加菲律宾人道主义救援,风浪可比这大多了。”印达军说。
20__年11月8日,菲律宾遭遇超强台风“海燕”袭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11月19日,和平方舟接到赴菲律宾灾区执行人道主义救援任务的命令。在短短2天内,来自全军41个单位的官兵迅速赶到舟山集结,1400余种、35吨医疗物资迅速从各地发往舟山军港。21日11时,和平方舟启航直奔菲律宾。
救灾如救火,时间紧迫。任务指挥员下令:“关掉减摇鳍,穿越风浪区,全速前进!”
倘在平时,舰船通常会以30度的斜角航行迎接风浪,但斜角航行船只就会走斜线,抵达目的港的时间就会延长。为了尽快赶到灾区而顶浪航行,船只就要经受剧烈的纵摇考验。
“很多船员都吐了,尤其是从未出过海的医护人员。整整77小时、1300余海里的航程,有的医护人员吃不下一口饭,还有的坚持吃了吐、吐了吃。当船穿到浪间谷底时,只见两根水柱从两侧的锚链孔冲上来,船头又拍下重重的浪花。我们的船驶进莱特湾时,海都是黑的,说明台风把海底都搅了一遍。”印达军说。
“执行那次任务时,你只有26岁,头一次遭遇这么大风浪,心里害怕吗?”记者问。
“我不害怕。因为我就站在首长边上,他们一点都不怕,我就觉得没必要害怕。”
当地灾情严重到什么程度?“我看到了被连根拔起的树飞到岸边的二层楼顶上。”印达军说,“我们的医生都是好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