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心得体会,帮助我们积累社会经验,抒发内心感受,大家都是在写心得体会的时候都是需要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完善的表达的,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家这本书的阅读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家这本书的阅读心得体会篇1
美国学家埃德加·戴尔研究出的“学习金字塔”表明,阅读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而通过做报告等亲身体验能够记住90%,因此思考和实干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这和目前我们所接触的主流学习方式是很不同的,单纯的阅读,恰恰是信息留存率最低的,其优点仅是信息获取的速度和数量。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指出,“所谓吸收资讯,就只是知道某件事发生了。”然而,知道某件事发生,并不是我们读书的本质目的。我们会停留于自己已经拥有了这段知识的错觉之中,并未加入任何自己的斟酌、取舍和判断。而且,即使我们已经多次阅读,也无法在脑袋中留下过多的印记。我想,有过相关阅读经验的人,都会了解这种情况。
分享一个我的懒人笔记法:关键点截图→关键字标注→回忆召回。这个方法花费时间极少,使用方便,具体方法如下:
阅读电子书或纸质书时,遇到陌生的知识点、新颖的观点、论证过程等,在看书的间隙:
①使用手机截图(电子书)或拍照(实体书),注意图片需要包含页码
②截图后可以标记简介概要的关键词,传输到微信“文件传输助手”便于记忆和查找
③在需要时,不需要去找大段完整的阐述和论证。而是通过查找关键字或翻看图片,成为这一部分知识点有效的触发键,主动召回记忆,这样理解会更深刻。主动召回,意味着记忆和理解的加固。如果仅仅停留在重新阅读段落之上,不过是重新吸收了作者所介绍的知识和观点,不假思索地“吸收资讯”,是低效的读书。而关键词或关键图片的有效信息查找,会真正做到对此段内容的融会贯通。材料和观点,会在需要用到的时候呈现或调用,做到灵活运用。在标注出关键词,读后感以及此段观点、素材以及可做何种思考之后,一切交付于大脑,它自会建构出错综复杂的思维网络。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每一处观点认真思考,主动建构出关联性。如果单纯做笔记,停留在记忆的层面,而不是被启发、主动理解的层面,读的书也不会被真正理解和使用。
相对单纯的看书,更立体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大的长远收益。读书是学习,思考也是学习。读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思考的目的是学以自审。读书是一个吸取精华、丢弃糟粕的过程,而做笔记、思考、实践是巩固这些精华的方法,也即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途径。
家这本书的阅读心得体会篇2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孩子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可现在的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整本书的阅读,一般更倾向让孩子读读作文书,或者一些有趣的、有哲理的短故事,既节省时间又好把握,部分孩子则没有读书的时间,这对我们语文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学期我们进行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本书的阅读,这本书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趣味横生,而且还通过描写我们平常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说出了很多道理,比较适合三年级孩子阅读。一学期下来,我有些体会和反思:
一、不做深刻细致的指导
对整本书的阅读我尽量少指导,因为学生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对书产生兴趣,他才能有效地吸收,许多名人成功的读书经历就是自己看,不停地看,也没有多少人指导。对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应该是粗线条的,关键在于引导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对书的吸收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细节,有的是语言,有的是思想??
二、阅读情况要及时反馈
一拿到这本书,我就和孩子们一起读了起来,一边阅读,一边做批注,留下了自己阅读的痕迹、思考的记忆,也鼓励孩子们写下一些感受,利用自主一刻和阅读课的时间与孩子们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并一起评价看谁的思考最深入,评选班级的“读书之星”,让大家分享彼此的快乐,获得阅读新的体验。
这是我第一次指导孩子进行整本书阅读,坚持下来,我和孩子们的收获都很多,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不能做到有始有终。开始阅读的头一个月,我和孩子们的积极性都很高,一有空就会交流阅读感受,还撰写了读后感,进行评奖。但渐渐地,这本书淡出了我们的视线,觉得没什么意思了,每天看书也成了敷衍,这就使我们错失了很多有内涵有哲理的文章,也让孩子变得虎头蛇尾起来,这就警醒我要更加统筹安排,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保持孩子阅读的积极性,细细感受文字背后带来的快乐。
2、阅读不够充分。这本书中有很多较为独立的小故事,故事不长,但都充满童趣。其中的一个故事《一条香路》讲的是:一天,围裙妈妈胸前戴着的白兰花非常香,她与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玩捉迷藏,大头儿子通过闻花的香味捉住了妈妈。几天后,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外出,看见许多盲童要拄着棍子或要靠大人搀扶走路,他们想到了靠闻花香辩方向的办法帮助盲童。他们去买了能四季开花、发出香味的树种在盲童的门前,还教会了盲童用鼻子闻香味的办法认路。盲童们
学会了这个认路的方法后,他们就可以自己高高兴兴地去学校。学生对于这一篇文章都很喜欢,有的学生还告诉我想亲自体验下用花香辨别方向,我只是一笑而过,之后想想对于这样的文章完全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读读,不仅感受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他们的聪明才智,还可以体会他们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甚至可以拓展开来,让孩子们想你们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这样的话,我们就不是纯粹的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将读书化为兴趣,化为快乐,积极开动脑筋,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读书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是我的一学期下来的一点感受,存在很多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把整本书阅读认真、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让孩子们在愉快的读书活动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家这本书的阅读心得体会篇3
看到同桌《意林》,清闲翻了翻,看到两篇。
刘的《长吻蜂》,其中有一段话颇令人同情:“生活很简单,但很美好。活着真好,特别是能彼此相爱,能融入除自己以外的一切美好!生活可以沉浸在利己、利己、利他的境界中。很简单,很自由,就是运气,就是幸福。”别人为什么给我教书我说不上来,但是我真的觉得我喜欢上班。没有很好的理由,我也不是因为做作才这么说的。虽然每天早上起来都想睡懒觉,但是起床上班都没什么负担。也许我更喜欢同事之间的氛围,喜欢上课的感觉,虽然有时候会感觉嗓子冒烟。看到孩子感觉好可爱。我特别喜欢低年级的孩子,但是我没有教他们。看到他们的.时候,我还在喊“钱先生好!”我喜欢看到张颖每天早上去上班时甜美的笑容,没有师生之间的距离感。真的很好!
另一篇让我感动落泪的文章是《爱心传承》。它讲述了一个父亲和一个女儿为山区的孩子上学而献身的故事。因为父亲的爱和渴望,他把女儿和孩子送出了大山。因为父亲的家乡情结,女儿师范毕业后回到了深山老林。她把自己最好的青春献给了关山的孩子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为关山的孩子们燃起了金色的希望。我不能说是故事还是作者的写作水平打动了我,但我读的时候真的很感动。也许是因为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那么多心灵净土,所以我被感动了。又或许他们是者,更能体会其中的艰辛,所以也有同感。但这一切都只是小小的感慨。也许明天以后,我就不再想起这个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