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写心得体会的时候一定要融入自己的真实的思考,大家的内心对某件事情有感悟时,可以把这些撰写在心得体会里,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办好人民满意的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办好人民满意的心得体会篇1
指出:“我们要从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的方针,坚持优先发展事业,坚守为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办好人民满意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深化领域综合改革,切实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的根本任务,发挥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高校必须坚持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加强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全面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性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健全学科支撑体系、推动各类课程协同合力、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上下功夫,着重锤炼学生的品德修为,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化师范院校的教师办学特色。大计,教师为本。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建设一支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升级的重要支撑。要加快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
特色师范体系。一方面,强化师范院校的教师办学特色,坚守初心、强基固本,牢牢把握师范大学办学定位,真正把教师做优做强,为和国家培养更多“四有”好老师;另一方面,勇于变革,着眼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与事业发展的“未来时”,吸引更多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选择师范专业,培养更多卓越教师,让优秀学生成长为能教善育的大国良师。
提升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的水平。指出:“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发展空间格局,提升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高校应以责任担当和切实行动投入到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中,特别是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创新“扶智”路径,促进区域人才均衡发展。针对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优秀师资“下不去、留不住”等突出问题,积极探索新时代“强师”计划,为贫困地区“量身定制”师范生政策,强化与地方的办学合作和对口支援,以帮扶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重点推进基础改革发展。强调:“要全面深化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深化领域综合改革,必须集中力量突破制约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和关键性环节,特别是重点推进基础改革发展。充分利用新兴技术和各方资源,推动组织形态和管理模式变革创新,提
升义务均等化水平,推进城乡义务均衡发展,促进学前和高中增量提质。激发大数据时代的活力,构建质量评估监测机制,建立更加科学公正的考试评价制度,健全教师职称、岗位和考核评价制度。
办好人民满意的心得体会篇2
粗略计算,十九大报告中一共提到“人民”200多次。“人民”两字,直抵人心,激发共鸣,不仅高频率地出现在报告里,也一直贯穿在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中。
办好人民满意的,彰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饱含着深厚的为民情怀,充分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在新的历史关口,时代赋予人民满意的哪些新内涵?如何落实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十九大代表就此展开热议。
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战略定位
十九大代表、海南省厅厅长曹献坤还清晰地记得,2012年11月,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集体亮相,就以“十个更”回应人民关切,“更好的”排在首位。
5年以后,2017年7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重要讲话精神,迎接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以“八个更”再度回应人民关切,“更好的”依然排在首位。
“为中国人民谋福利,这是建初心。更好的,人民满意是唯一的判断标准。”曹献坤说。
十九大代表、浙江省委工委书记何杏仁说:“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特征,就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落实到上,就是要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何为人民满意的?其实人民早已用脚投票了。
“以前,村里条件好一点儿的家庭都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在村小上学的大多是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近两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村小变得漂亮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回流了。”十九大代表、江西省芦溪县源楠学校支部书记龚德凌见证了这一变化。
“海南的一些苗寨黎乡终于走出了大学生,有的学生还通过农村学生专项计划考上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在曹献坤看来,成就,要用“人民”的获得感来衡量;差距,要用“人民”的幸福感来弥补;历史,要用“人民”的安全感来写就。
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新要求
“总体上看,我国已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正朝着‘上好学’的新的历史目标迈进;已经实现了‘大起来’的目标,正朝着‘强起来’的目标努力。”十九大代表、湖南省厅厅长肖国安说,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大起来”到“强起来”,这是一个历史分水岭,也是判断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
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代表、安徽省委工委书记张岳峰说,对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现状,创造公平而有质量的,各级各类都面临着挑战。
“供求关系正在从‘买方市场’走向‘卖方市场’。”肖国安说,在规模和普及程度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供求关系将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新时代发展必须适应供求关系变化,把发展重心从总量增长转到优化结构布局上来,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1年,我国全面实现“两基”目标以来,义务入学率、巩固率持续提高,2016年全国九年义务巩固率达93.4%,九年义务普及水平已经超过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张岳峰说,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下一步要把质量作为的生命线。在学前阶段,要革除小学化倾向。在义务阶段,要改变育人模式,深化基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何杏仁说:“办好人民满意的,必须坚守公平优质理念,着力提升质量,补齐短板,实现区域、城乡各级各类的优质协调发展。确保弱势群体公平接受的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何杏仁看来,办好人民满意的还要树立“创新”的质量观,从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发,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的主目标,把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作为改革的攻坚战,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