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让很多文体被更多人使用,心得体会是广泛运用的一种,对于心得体会这一文本,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认识,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参观爱国主义管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参观爱国主义管心得体会篇1
平津战役纪念馆是一座全面展现平津战役伟大胜利的专题纪念馆。1997年7月23日正式建成开馆。自建馆以来,共接待国内外各界观众近1800万人次,53位和国家领导人莅临纪念馆视察指导。几乎每天都会有各类团体来到这里进行日活动,在讲解员的详细讲解下,这里成为天津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帮助人们了解那段历史,感悟革命先烈为天津解放所作出的牺牲。
聂荣臻元帅最后一次题字
平津战役纪念馆坐落于天津市红桥区子牙河畔,占地面积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来到纪念馆主建筑面前,冗长的台阶上刻着三个鲜红的大字──“民族魂”,抬眼望去,便是由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平津战役纪念馆”。
据悉,当年聂荣臻元帅受邀题写馆名时已经91岁高龄了,他先用毛笔写了一遍,但因体弱无力,字写得不是很好,边写边说,“我的右眼看不到了,手也不听使唤,写得不成样子,今后题不成字了。”这也成了聂荣臻元帅平生最后一次题字。第二天,聂帅经过反复思量,仍然觉得题字不够满意,便请工作人员把1987年他为《平津战役》一书题写书名的复印件找出来,在上面用碳素笔写了纪念馆三字,作为馆名用。
步入主展馆,记者观察到,当日来到馆内参观的人不少。许多人在游览完整个展厅后,都会在旗面前驻足,庄重地举起右手,对着旗宣誓,用这一神圣的仪式给此次的游览画下圆满的句号。
很多珍贵展品来自无私捐赠
平津战役纪念馆宣教部副主任唐凤红向记者介绍,平津战役纪念馆主展馆内详细介绍了平津战役的整个过程,并展出了许多珍贵文物。例如聂荣臻元帅在平津战役中使用过的勃朗宁手枪,这只手枪被聂帅一直携带在身边,用以自卫防身,见证了聂荣臻元帅的峥嵘岁月。
在这些珍贵藏品中,刘后同在北平和平解放期间的日记──《北京古城和平战略》让记者印象最为深刻,唐凤红为记者讲述了这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刘后同是国民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的老师、同乡、密友,自1948年10月30日至1949年1月22日,刘后同在傅作义身边陪伴了85天。在此期间,他每天都将发生的主要事件记录下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把北平和谈这段历史真实地传给后人,刘后同将85天日记整理成册,命名为《北京古城和平纪略》。
?纪略》主要记载了刘后同参与北平和平解放的重要事件,真实记录了傅作义的思想波动以及刘后同为促成和平的不懈努力,以致操劳过度致使右眼失明。在刘后同写的《纪略》日记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早八时,客来始起床,而右目暮然,竟失明矣。经询医生,则云小血管受到剧烈刺激破矣。无法治,惟善静养。余辛亥受弹伤,而甘肃独立成……今少一目,使北平果得和平,无恙,有何可惜。”刘后同也因此被世人誉为“和平老人”,1997年,刘后同之子刘开敏将《纪略》捐赠给平津战役纪念馆。
据唐凤红介绍,平津战役纪念馆中有很多展品都是当年参与过平津战役的将帅或他们的亲属赠予纪念馆的,其中还不乏多件国家一级文物。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才让这些珍贵展品得以面向世人,也更直观地再现了平津战役胜利背后的曲折和艰辛。
英烈名录墙后有无数感人故事
主展馆的最后一个展厅是“英烈业绩厅”,展厅的中央是一块高2.8米、长22米的红色大理石,它的两面刻满了为平津战役壮烈牺牲的烈士的姓名。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7030名优秀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生命。但是,由于战争的特殊性和条件的艰苦性,有许多战士牺牲时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成为无名英雄。
平津战役纪念馆在每年的清明节和1月15日天津解放纪念日,都会举行大型的缅怀英烈活动,让烈士家属们来到英烈名录墙前祭奠亲人,寄托哀思。唐凤红还为记者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一次,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来到烈士墙前,在烈士张洪俊的名字前献上一束花环和一双布鞋。她用洁白的手帕,轻轻擦拭着烈士墙上张洪俊的名字,然后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她是烈士张洪俊的妹妹张洪舫,当年哥哥因痛恨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毅然参加八路军,那一年他15岁,所在部队不久又被编入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
张洪俊一走就是两年多,母亲每日都在盼望儿子的归来,好不容易等到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野战军浩浩荡荡入关,老母亲多方打听才得以见到儿子一面。母亲见到儿子,泪流满面,抚摸着儿子的脸说,“我的儿呀,长高了,长壮了,娘就放心了。”张洪俊笑着说:“娘有啥不放心的,部队对俺们可好了,就是想您和妹妹,本想请假回去看看你们,再一想,不如等打完天津,儿子立了大功再来见您。”最后,张洪俊自豪地说:“娘,俺入了!”
没想到,这一见竟是永别,两个月后,平津战役结束,接到了张洪俊的阵亡通知书。得到这个消息,全家人悲痛欲绝。母亲经常对张洪舫说:“你哥哥参军前就想要一双新布鞋,可直到他当兵走,也没穿上娘做的布鞋。”布鞋成了母亲心中一辈子的遗憾,这次,张洪舫带上布鞋来看哥哥,对着哥哥的名字说道:“哥,你想要的新布鞋,娘让我给你带来了。”
像这样感人的事,在平津战役纪念馆内经常会发生。唐凤红说,每个在平津战役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都有一个特殊的工作习惯,每当注意到有特殊来意的访客,他们都会留下来客的联系方式,询问他们的来意,还会定期前往一些老兵的家中去看望他们,在唐凤红眼中,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记录这段历史,拜访平津战役的亲历者,听他们讲讲当年的故事,对于我们的讲解工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并且我们还会邀请老兵们来做专题讲座,他们都非常愿意参加。让他们用亲身经历来给前来参观的人们普及爱国主义,能够更加深入人心。”
我们这样向孩子普及红色文化
走出主展馆,记者来到平津战役纪念馆的大型室外国防园──军威园。这里陈列的是陆海空三军捐赠的16件大型兵器,其中62丙型护卫艇是海军捐献给地方的最大兵器,彰显了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
除了对展馆内部精心布置,平津战役纪念馆还经常举办多种红色文化特色活动,例如“少年军事体验营”,是专门为6—12岁的儿童设立的,孩子们可以体验一日军营生活,在一天的体验结束后,平津战役纪念馆还会为每个孩子颁发体验证书并举行阅兵式,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接受红色文化,成果显著。
马上到暑假了,平津战役纪念馆还将举办“小小红色讲解员”活动,为期5—7天,培训孩子们讲解员礼仪,并让他们真正地参与到讲解平津战役纪念馆的活动中,在宣讲的同时了解红色文化,并感染带动身边的同学一起加入到宣讲队伍中,无形中起到了传播红色文化的作用。
唐凤红说,平津战役纪念馆一直将向少年儿童普及红色文化作为宣传的重要工作,“我们曾经做过一个问卷调查,一百个孩子里几乎没有几个知道天津解放纪念日是哪一天的,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做到位。这段历史离现在的孩子们相对较远,他们对于战争的了解还是停留在书本阶段,我们希望让他们能够亲身参与进来,通过游戏的形式了解红色文化,培养爱国主义,这样记忆会更为深刻。”
参观爱国主义管心得体会篇2
历史是人类好的老师”,在20xx年一月,习****指出要把学习贯彻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为了响应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