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通过自身的经历,深刻理解事物本质的一种方式,心得体会使我们更容易接受失败并从中吸取教训,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语文阅读课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语文阅读课心得体会篇1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北京西北郊,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它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不仅仿造了中国天南海北的众多名胜景观,还仿造了西洋景观,由意大利建筑家所设计。创建于清乾隆12年--24年,也就是1747年--1759年。
圆明园浓缩了我国艺术的精华,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名胜。
读这篇课文使我想起了20__年的香港拍卖会。在拍卖会上,不是拍卖过铜牛头、铜猴头和铜马头吗?那就是圆明园中的十二生肖里的。中国有关方面的蔡文超以3149万欧元的价格拍得了圆明园的鼠首和兔首,但拒不付款。兽首的价格一路走高,牛首的价格是744.5万欧元,而马首上涨到了6910万欧元,4个兽首的价格达到了2亿欧元。这明明就是中国人的东西,我们却花了昂贵的价钱都买不回来,这是侵略者的罪恶。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这一座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宝库,就这样在侵略者的手底下毁了。
如今的圆明园已被侵略者掠去了昔日的辉煌,想到这些,我感到无比的愤怒与惋惜。
语文阅读课心得体会篇2
毋庸置疑,谁也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它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手段之一,是告诉你眼睛里看不到的故事,凭借阅读感知心中的感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总之,有百利而无一害,可是都说好,但是不仅是学生,为什么就连我们成人也不能像吃饭一样让它变得如此重要呢?学习中,借着专家的讲座还有自己的感悟,整理了几方面的内容,以供借鉴。
一、为什么阅读
明白阅读的重要性,说教是手段,但不是,得不到利益,吃不到甜头,或者说不读书肚子不饿,那么读书就变得可有可无。四川大学教授刘莘说,追踪学生阅读情况,现阶段出现问题有:
1、资源问题
2、阅读场欠缺
3、阅读激发不足
4、阅读教学问题
针对问题,对我们的教学就提出了挑战,怎样实现阅读意义的内化与提升,是我们下一步要重点思考的。
二、阅读方法指向
核心素养、传统文化、统编教材都以阅读为支撑,语文学习规律是“质从量出”,质量从哪来,读得数量上去了,自然直观的理解能力提升了,内涵的素养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非曲直有了方向。叶圣陶先生说,单凭教材是不够的,多读才好,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不少于40万,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这是基数。
如何应用现有的时间完成于几倍于教材的阅读任务呢?北京的张艳清为我们提出了六个字:简约、主动、发展,就她的讲解及我的理解给大家说一下。
“简约”指教,一是要以体裁为主题的'阅读,用专题总结课的形式上不同作者同一体裁的横向阅读,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诗歌等各种文体的整合教学,应用模仿与迁移的办法使自己的能力提高。二是以明显的单元特征,以诚待人、田园生活、热爱生命、自然启示等等,选择以点盖面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咱们现在倡导的单元整体教学,教学中找异同点,总结方法,找同类型文章阅读,举一反三。三是以表达方法为专题的阅读,选点(细节描写、外貌描写、修辞手法应用、文章结构的编排、故事情节的把控等等),注重表达方法,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以法促读、以读促写的阅读实践活动。四是以作家作品为专题的阅读,只读一个作家的作品,揣摩他的写作特点,学习长处。
“主动”指读法迁移课,就是a课文(教读课,也是我们的教材)迁移到b(自读课文,找到的相关课文)再迁移到c(可能是整合的资料、文献),再迁移到d(由此对地方、人物、传承、崇拜、敬仰……的拜访,提升理解,像孩子学了,假期就要求父母亲一定要带自己看看,像我们读了萧红,就想去她的故乡呼兰河看看,读了孔子,就想去山东曲阜,读了《红楼梦》,就对曹雪芹由衷的崇拜,有人去不遗余力查找有关他迷一样的身世,这样又为阅读发生了质的飞跃。)
“发展”指拓展延伸课,这就范围广了,可以是内容、作者、语言风格、人格化写法、拟人与人性化区别、结构、写作特点、喜欢的内容……
三、阅读考级
阅读必须是每天的,他们分为四种形式:课堂阅读(课本及延伸阅读、资料)、班级共读(共读一本书,像我们的必读书目)课外阅读(自己喜欢的个性阅读)亲子共读(营造一种氛围,为创设一个磁场,每个人都是力量)基于这些形式,我们要做一个读书的评价,就是考级:量积累,质转变(内在的)阅读输入,活动输出(提升的)用记录、观察、发现、活动、改变等多种形式设计级别卡,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爱上阅读。
语文阅读课心得体会篇3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结合我校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老舍的《养花》一文时,可以抓住老舍先生养花所付出的劳动这一段落,着力渗透“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一富有人文内涵的思想内容。课上引导学生夸夸班上热爱劳动的同学,并倡导组织学生进行公益劳动,家务劳动,自己也学养花等实践活动。这样也就使学生懂得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又如:教学古诗《石灰吟》,课前准备好几块生石灰和盛有清水的脸盆,让学生在课堂上把生石灰放进脸盆,亲眼目睹生石灰的变化过程。学生对坚硬的生石灰在水中沸腾,翻滚,最终踪影皆无,只留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