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优质7篇

时间:2023-10-14 作者:Monody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更加灵活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文化,心得体会是情感的疏导管道,有助于情感的顺畅流动,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优质7篇,供大家参考。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优质7篇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篇1

20xx年11月20日20xx年1月10日这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参加了《教师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远程)》的学习,收获确是丰富且充实的。通过培训,使我初步了解到目前老师心理健康的状况,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等,这些问题都是和我们每一位老师切身相关的。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比如:懂得“知足者常乐”;为师者,要以平和的心态来学生,以真诚的心来帮助和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同时使我对心理健康和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尤其是对学生学生心理健康的学习和理解,受益匪浅,感想颇多。心理健康是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现今的学校里,如何看待学生的心理健康呢?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一、认识心理健康重要,促发展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明白心理健康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作为教师,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新的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二、提高自身素质,助成长

通过培训,自身有了提高。我对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个别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学习,对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有了认识,而且有了一定的辅导思路。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的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和其它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四、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篇2

此次,我再次学习了《班主任心理健康》,深深感受到教师心理健康对于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是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自然人,也同样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又要求教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因为教师要用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熏陶学生,而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源于教师的心理健康。而幼儿教师应该怎样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呢?

(一)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是一个心理健康教师应具有的特点。只有坦诚地承认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并肯定自己、尊重自己的优点,才能获得别人对自己相应的尊重。

(二)不断改善教师的心理环境:一个教师具有乐观积极的自身心理环境,就会对教师工作充满信心,对幼儿感兴趣,以工作的劳苦为欢乐。反之,当一个教师的心理环境处于消极状态,她的情绪、行为就会异常表现,对教学工作会产生负面影响。在工作评价方面,重视客观、公开、公平、公正,为教师积极地工作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同时,注意将“奖惩性评价”逐步转变为“发展性评价”,使每位教师看到自己每个阶段的进步与发展,让教师在工作中找到努力的方向,看到了成功、感受成就感,从而激励教师不断努力进取。

(三)重视改进教师人际关系:教师与其他各行各业的人一样,都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之中。幼儿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幼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等之间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构成了教师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教师与家长是“平等”的,他们是“的合作伙伴”;领导与教师是“平等”的,他们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教师是“平等”的,他们是同一条战豪里的“战友”。教师要用儿童的眼光去分析幼儿,改善自己的行为;教师之间应建立互帮互学制度,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形成一个团结、健康

...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优质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