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社会主义史心得体会模板8篇

时间:2023-10-21 作者:Youaremine 心得体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地积累心得体会,为自己的未来积攒智慧,心得体会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反思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学社会主义史心得体会模板8篇,供大家参考。

学社会主义史心得体会模板8篇

学社会主义史心得体会篇1

按照局组的要求,我和大家交流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会,着重围绕智的话题展开。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一、关于智的内涵;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发展脉络;三、学习引起的思考;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了解一下对智的解读,何谓智?它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做知解,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第二个层次是它内涵:智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命题之一,属于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这里的智不是佛家之顿悟,也不是科学智慧,而是道德智慧,即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儒家学者认为,具备了这种道德智慧,才能成为君子。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视为三达德、四德、五常之一。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说:知(智)者不惑,仁者不优,勇者不惧。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他的语言从行为的节制和的修饰、道德的认识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臵。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他是这样描述的: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提出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构成完整的道德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含。 到了汉代,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这是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社会理想,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纲领。用来塑造社会、教化人生,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正是这样一种核心价值观及其在思想道德领域延伸与展开所形成的种种具体价值范畴,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维系、变革与发展,形成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和规范。

做一名中国人,不能不懂得中国文化,不能不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中华文化是目前人类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过,活下来的文化。让我们走进先贤,通过他们链接古代文明,了解灿烂中国文化,我们先回顾一下儒家学派主要代表其人和对后世影响。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传其有弟子三千,贤弟子72人,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xx年,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儒家学派集大成者。早年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学生,曾经为了实现政治理想而游说于各国诸侯之间,却不被重视。晚年和门徒从事著述。曾著《诗》、《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以民本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思想和人性本善的观点,并提出了精心、养性、诚心、寡欲等主张,尽管不被当时诸侯所用,但是在后来的封建社会里却和孔子的学说一起成为主导的统治思想,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最杰出代表,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董仲舒(前179年-前1xx年),西汉儒家学者、哲学家、政治家、家和今文经学大师。他少时专治《春秋》,汉景帝是任博士,潜心研究孔子学说。汉武帝时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以天人三策相对,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使得入学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其学说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周朝以来的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并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

第二,传统美德的发展脉络。

我国传统道德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美德就是我们所说的精华;那些落后的、过时的道德遗产就是糟粕。伴随我国传统道德的产生、演变而形成和发展的中华传统美德。一般都蕴含在我国传统道德之中,其发展脉络大致如下:

1.萌芽和奠基阶段。传说早在尧舜时代,就出现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一些初具道德色彩的概念。西周时期,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意识。春秋时期,提出了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的做人六顺。战国时期因社会剧烈变革,在思想领域,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墨法等学派都对道德本源、道德准则、道德评价、道德作用、道德修养等问题作了较深入的探讨,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道德思想。

2.系统化阶段。秦王朝灭亡后,汉武帝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高度重视儒家道德的社会作用,采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道德成为我国古代道德思想的正统。到魏晋隋唐时期,仁、义、礼、智、信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得到大力倡导,并逐渐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到宋明清时期,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美德在理论上得到进一步阐发。

3.遭遇挑战并补充调整阶段。鸦片战争后,我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亡逐步加深。我国资产阶级思想家在批判封建道德的过程中,用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改造和充实中华传统美德。五四时期,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我国进步思想家学习西方新思想,批判封建旧道德,沉重打击了统治我国xx多年的封建礼教。提倡民主与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我国无产阶级新文化的诞生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无产阶级新文化新道德批判继承我国传统道德奠定了思想基础。

4.传承和弘扬阶段。我们提出了批判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确立了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的古为今用的方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中国革命道德,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道德,都极大地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历代领导人都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如建设小康社会的提法来源于《诗经》、《礼记》等我国古代典籍;以人为本理念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贵君轻等民本思想一脉相承;和谐社会的构想与和而不同、和为贵相承接;生态文明建设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相契合。还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艰苦奋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等传统美德都得到大力弘扬。

第三、学习传统文化的思考。

今天的我们因过度注重物质,忽视精神。而出现了一些困扰 ,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支撑我们精神营养,我局开展这个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大家自己談体会,目的就是让我们通过认知传统文化、激发起我们对中华文明的敬仰,从而更好传承。xx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

...
《学社会主义史心得体会模板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