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里的心得体会优秀8篇

时间:2023-10-22 作者:tddiction 心得体会

生活中的每个教训都是心得体会的一部分,它们使我们更加聪明和坚强,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每一次心得体会,它们是我们的财富,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心理学里的心得体会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心理学里的心得体会优秀8篇

心理学里的心得体会篇1

寒假我参加了区组织的《中的积极心理学》读书活动,我认为受益匪浅,如一场春雨滋润着我的心田,我犹如误入迷途,突然找到了方向,心理的重担卸去了,身心感觉无比的欢畅,找到了“”的金钥匙。

陶老师用通俗的话语和经典的案例向我们讲解了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对人的影响,我收益颇丰。在听讲过程中对于本身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陶老师讲到教师更大程度上存在对学生问题的研究,容易指责学生出现的问题,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此时我就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总是说你这里写的不好,不规范,那里又出错了等等,多的是指责和训斥,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情绪,会让学生产生消极压抑的情绪。教学中我更应该立足学生的成长阶段,正视学生出现的错误,以积极的思想去肯定学生的立场与行为,在进一步指出如何改变错误,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我想这是我今后教学中应积极改变的地方。再就是,现在大环境下家长对学生寄予很大的期望,各种形式的.考级给孩子的精神增加了压力,而家长只认为考级成功才是学有所成,使学生周末为考级而奔波疲倦。作为一名老师,听后陶老师讲的学钢琴案例,我也会多多的讲给我的家长们听一听,培养孩子兴趣的前提是让孩子情绪放松自由的去学习,而不是为了考级而学,虽然不能左右这种形式,但也想要更多的去改变家长的思想,培养出乐观开朗的学生,慧眼识英才。作为自己,培养积极的心态,让自己通过多学习提升自己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心理学里的心得体会篇2

沟通一直是我需要改善、需要突破的技能。听完这个课程,我对沟通的“平等”和“有效”有了一些认识。

首先,我讲一下我从课程中所认识到的平等。

听这个课程的最初,我对这几个方面有着非常强烈的认同感:

1、低位坐下或放低对方的重心

2、重复对方的话

3、转换场地

我有一个正处于terrible 2时期的孩子,作为一个一向强势沟通、偏单向沟通的妈妈,我在幼儿和日常生活沟通中饱受痛苦,我的小孩也备受折磨。因为爱,面对孩子的我,比面对同事的我,更容易自我反省、接受批评,并自我调整。

在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和进步当中,我跟我孩子之间的沟通有了明显的改善,我们彼此理解和接受对方,以前的种种困难开始得到缓解,逐渐好转。上面鞠强教授所讲的三个办法完全映照在我们的沟通上:

低位坐下或放低对方的重心:“拍案而起”是因为情绪亢奋,或愤怒,或生气。kk有时半夜梦醒会哭闹,倘若没有安抚到,他会站起来,这种情况下,只有先等他小闹一会,再抱他入怀,他才会安静下来。

重复对方的话:跟很多小孩一样,kk每天早上都例行公事地反复表示:“我不要上幼儿园”。起初,我照着别人的经验、专家的指导,跟他描绘幼儿园的美好:有很多好玩的玩具,有小朋友一起玩,有老师教唱歌跳舞,总是在家很无聊… …这些,统统都没有用。

有一个办法很管用,能很快的让他举一反三,回应我的说法,并默默接受要去幼儿园的现实:

爸爸妈妈要上班,因为呀,如果爸爸妈妈不上班,我们就没有钱吃钱了,也没有钱买水果,也不能去游乐园玩了… …这个管用的`办法是很可怕的,它把kk要上幼儿园的事跟爸爸妈妈要上班的事划了等号,让kk担负着一种“责任心”去幼儿园,而不是安心地、快乐地去幼儿园。很明显的结果是,他在幼儿园很沉默,不爱说话,也不快乐,不爱跟老师沟通。我停用了这个说法。

后来,当他说:“我不要上幼儿园”时,我会很认真的回应他:

“嗯,你不想上幼儿园,对吗?”

“嗯。”

“嗯。我也不想去上班。”

剩下的,我们很沉默,有时我会问他“要看你同学的照片吗?”,有时他自己在沉默当中也会提出要求“要看我同学”,看同学照片时,他有时会笑,有时会告诉我这个是谁、那个是谁,谁是他的朋友,谁是坏蛋… …在这当中,他的情绪就好转起来,会主动跟我讲:“我等下不哭的嗬。”“我肯定不哭的。”“我一定不哭的。”

转换场地:有时这个介乎于“terrible 2”和“horrible 3”之间的小孩会无理取闹,经过很多次的“磨合”之后,我学会了去理解他,尊重他的感觉和需求,在事情已经不能回到他满意和平静的状态的情况下,善意的“忽悠”和场地转换是非常有效的办法,因为其实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小孩也需要一个台阶,他要维护他的自尊。

一个工作学习的心得,我讲了这么多我跟小孩的故事,是不是走题了?

实际上,跟一个小孩的相处、从我改变自己之后看到了事情的变化,我一再联想到工作上的我和我跟同事之间的沟通关系。

当妈妈有什么了不起?那么,当经理又有什么了不起?

我比孩子懂得多有什么了不起?那么,我比一些同事工作时间更长、或许经验更多又有什么了不起?

如果我对自己的小孩不能使用简单粗暴的强势沟通办法,那么,我跟同事用这种沟通办法会有用吗?

沟通时平等关系不是权、位上的平等,而是心理上的平等、自尊心的平等,是同理心,更是彼此的理解和接纳。在事情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的情况,我们要给对方留一份自尊,搭一个台阶,让人得到尊重地退让。

现在,我要讲讲我从课程中认识到的“有效”。

当我们讲理解,讲同理心,讲尊重对方时,我们很容易就放弃了立场,忘记了初衷,做了一个工作上拿不出结果的老好人,或没有办法让孩子得到正确引导的笨妈妈。

在现在的团队中,在自由零单的项目管理中,我越来越认识到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关于项目,我有一些想法,常常我会认为要达成一些目标并不是那么难的事,如果那些协作团队和协作岗位上的人员能够认同我,事情就会进展得很顺利。于是,我跟他们反反复复地沟通,我做ppt,我跟他们讲解,每次会议的效果似乎都还不错,大家都挺认可的,也把任务答应下来。然而,事情的结果却总是那样差强人意,我总是在想,除了事务多,人手紧张,难道我的沟通办法没有什么问题吗?

最近有一次,我跟一个主管沟通产品开发、系列化的事情,我发了资料给他看,也做了ppt,我觉得我把概念讲得很清楚了,这些都告诉他,他只需要照这个路子去开发供应商和产品资源就好了,后面的工作就可以做起来了,然后一切都会很顺利了… …只是,这都是想当然罢了。经过沟通,我认识到:oem组在开发供应商时有他们的一些特点和困难,更重要的是,大家对“产品系列”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彼此之间并没有建立共识。

于是,我过去跟这位主管当面沟通,我指着产品图片跟他详详细细地解释我们的想法和需求,希望达成共识… …恰好领导经过,他加入了沟通,几句话言简意赅地跟这位主管说明了我们对“产品系列化”的一个设想和期望,当他讲到“通用性”的时候,我马上醒悟,我啰啰嗦嗦,絮絮叨叨讲了这么多,不就是想讲明一个通用性吗?原来——

过度具体、细节化会使沟通失效。

大家钻进细节之后,就很难自拔,也就容易走偏了路,事情就会不了了之,达不成目标想要的结果。sl公司在给企业做工厂设计的项目初期,是要求不要车间管理员参与项目的:首轮会议只要总经理、决策者参加;初步方案出来后,要求厂长加入会议讨论;直到第三次修改方案出来,才会接受车间管理员参与会议讨论。这是因为,如果负责单个车间流程运作的车间管理员在一开始就参与设计讨论的话,他们持续关注的细节会不断地影响达成整体方案目标的设计。

不忘初衷,才能在细节之外始终奔向目标。

心理学里的心得体会篇3

最近,我学习了

...
《心理学里的心得体会优秀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