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相关知识的升华的文件,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舌尖上的中国1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舌尖上的中国1心得体会篇1
和第一季对比起来,第二季似乎更加接地气了,展现了更加淳朴的劳动者们的吃食,更多的普通劳动者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中的一切,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感动。第一集中主要讲的是脚步,从追逐花期的养蜂夫妻,渐渐消失在这个时代的麦客们,顶着海风出海捕鱼的渔民,跋山涉水采集香菇的老汉,捕捉十几米开外仅五厘米长跳跳鱼的爸爸……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美食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个叫做“家”的东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中白玛占堆这个人让我对于那些质朴的美食多了几分感动。为了给家里带去一份蜂蜜,他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爬到树上40米……那样一份简单美味的蜂蜜是白玛家里对于美食的最高追求了。
时代在变化,我们吃的东西也在不断变化,一切都还会继续发展下去,但愿这些淳朴和美食永远都不会消失,永远都在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更多更美好的感动。
二:舌尖上的中国
寒假,我在网上看了一遍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吧。想来所料不差,便尝试着欣赏了这个饶有趣味的节目。
舌尖上的中国1心得体会篇2
这部纪录片分为七集:脚步,时节,心传,家常,相逢,秘境,三餐。集集演绎世事变迁悲欢离合,层层刻画百姓生活酸甜苦辣。《脚步》是中国人对自然的依赖与敬畏;《时节》是中国人汗水中的苦辣酸甜;《心传》描写了中国即将消失的美味;《家常》演绎家中的甜酸苦辣;《相逢》刻画食物与人的每次携手;《秘境》讲述社会生活深处的美食;《三餐》叙述了中国一粥一饭。每集之间环环相扣,写满了陈晓卿导演对食物,人文,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天衣无缝的刻画出了中国巨变时社会的现状。
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师徒的心诀,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沿袭祖先的生活智慧并以此安排自己的饮食,已内化为中国人特有的基因。在四季分明的中国,不同的时节,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美食。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着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秘境,带我们发现和寻找与众不同的人和食物。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一日三餐,这普通的一切对于中国人来说蕴藏着人生的五味杂陈与酸甜苦辣。一段话总结这部纪录片,无非就是如此。人和食物,往大往小说,都是平凡与日常;人和社会,往浅往深说,都是聚散与悲欢。将“食物”给深化和物质化,在平淡无味的今天,这种纪录片可以为社会染上一层色彩。人们追求的,或许只有生活中的“味道”,往深说,人们却是在不由自主的寻找着为心灵所寄托的“意境”。
人一辈子,要么平凡,要么伟大。但他们都会遵循食物的法则,每天三次拿起手中的筷子,去犒劳犒劳今天努力的自己,也试着回想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家乡,甚至童年。这其中虽然有着你体会不到的情感,但你却为之触动,为之落泪。这,就是食物;这,就是人生。
舌尖上的中国1心得体会篇3
美味的豆腐,鲜香的鱼肉,风干的火腿,清凉的竹笋……摆在我的面前,口水早已垂涎三尺……
古往今来,没人不被美食所诱惑。仿佛一看到它,心中就会有一种满足感。无论有多劳累,那都是值得的。
春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有菜馅的,也有肉馅的。无论是哪种,我都爱吃。元宵,元宵可好了,虽然很小,可这也正好:因为满足不了我们的肚子,所以就得多吃。端午,端午的棕子更是诱人。尤其是红枣馅的,别提有多美味了。传说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人们就都在端午节这天,把美味的棕子扔进河里。哈哈!屈原有福了!中秋,提到中秋,我都觉得我三生有幸,因为我刚好是月圆之夜降临人世的。这天,可以欣赏美丽的圆月,还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月饼,真是妙极了。
除夕,除夕最棒。因为这天,可以品尝到许多美食:无论是蔬菜还是鱼肉,我都不会拒绝。只要吃到我妈妈亲手做的酸辣土豆丝、美味透心的豆腐、香喷喷的鸡腿、诱人的鱼肉、清甜可口的磨菇汤……哪怕让我连干三天家务都行。现在一想到,心里早已飞回家去了。糟了,还是别想了,口水都流出来了。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我国的食品那都是有名的。如:四川的辣子鸡丁,若是你吃了,准回味无穷。我现在都还记着那辣子鸡丁的味道,虽然辣,但却吸引人。还有广东的铁板鸭,别提有多美味了。那鸭肉与众不同,香香的,脆脆的,而且那肉汁,有些辣味,品尝起来感觉独一无二,细细的品尝,像是到了天堂。心中再无其他杂念。我可不是吹哦!
现在,眼前摆着美味的豆腐,鲜香的鱼肉,风干的火腿,清凉的竹笋……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立马全吃了。啊!好美味!
舌尖上的中国1心得体会篇4
中国的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南北方美食数不胜数。中国的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是它的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中餐的菜肴名称也别具特色,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给人以美好的回味。读了《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后,让我对中国的美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让我产生了想去旅行想去品尝全国美食的愿望。
回想我也曾经也去旅行过,比如北京、青岛、南京、扬州、无锡等。但是我只是吃过肥而不腻的北京烤鸭,品种齐全的青岛海鲜,香鲜味美的南京盐水鸭,原汁原味的扬州炒饭。有好多旅游地点的美食我还没有品尝到,比如说《舌尖上的中国》介绍的扬州的鉴真素鸭、文思豆腐、清炖狮子头、扬州大包子。我还都没一一品尝过。忽然觉得有点遗憾,觉得应该去尝尝那的美食才不枉旅行一次。
喜欢吃美食,也喜欢旅行,因为我喜欢那种氛围,喜欢新的环境,喜欢历史的痕迹,喜欢品尝美味的特色小吃。如果在烟雨的江南,撑着一只油纸伞,走在那雨巷,走在那白墙黛瓦的古典房屋之间,那定是另一种心情。或许还会坐上一叶小舟,走水路欣赏那江南的朦胧之美。或许还能坐在小楼上一边欣赏着朦胧的江南烟雨一边品尝着江南的特色小吃,例如翡翠烧卖、鲜肉汤包等。那该是多么的惬意呢!
中国由于历史悠久,不仅拥有烟雨的江南风景,还拥有独特的美食,我记得《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中提到了重庆的麻辣火锅,我也是个爱吃火锅的人,我喜欢火锅的味道,也喜欢吃起来酣畅淋漓的感觉。书中提到在重庆每家火锅店都有自己炒制底料的秘方,可见重庆的火锅味道多种多样。重庆的火锅不仅味道多种多样,而且菜品也是多种多样,传统的毛肚火锅以牛的毛肚为主。正宗的毛肚火锅的菜品用的几乎都是牛身上的肝、心、舌、背柳肉片、血旺、和莲白、蒜苗、葱节、豌豆尖等素菜。真想有机会去重庆品尝这等美食,会不会让人流连忘返呢?
从美味的火锅之都出来,是不是想来点清淡的食物呢!我想要是我还真想来点清淡的,例如美味的鲜笋。我去过黄山,那里有卖一种笋干的,食用前要在清水中泡上两三天,再用高压锅蒸。蒸好后即可用来食用,比如做成笋干红烧肉、老鸭笋干汤之类的。这种笋干的味道虽不如刚挖的鲜嫩,但口感也是极佳的。如果有幸去黄山旅行一定要带回来几包才好。
吃过了南方的火锅、笋干后是不是应该来点南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