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自我成长的桥梁,帮助我们不断进步,每篇心得体会记录都是对人生智慧的一个微小贡献,为我们充满信心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奠定了基础,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语文教师听课心得优质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语文教师听课心得篇1
我有幸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在泰安六中老校区举办的“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初中语文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会上,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的讲座和示范课。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尤其是黄老师的讲座《语文教学的本色追求》,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
黄老师在报告一开始就指出了语文教学的种种异化现象。近些年的语文教学已经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性,要么被等同于考试;要么被拔高,夸大了责任;要么被虚化为各种新兴时髦的教学手段。而僵死的语文哪里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呢?为了恢复语文的活力与特性,必须提倡“本色语文”。对于本色语文,黄老师提出三层内涵:一是语文本原,即要明白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二是语文本真,即要探究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三是语文本位,即要体现语文这一学科的基本特点。下面我就参照黄厚江老师的示范课《黔之驴》来谈谈我对于“语文教学的本色追求”的感悟与理解。
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
母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呢?假如认为母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那么语文课必然沦为考试的附庸。在此,黄老师认为,“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感情,激发孩子学习母语的动力,提高孩子运用母语的能力”。这个观点,我是深表赞同的。对于任何的语文学习来说,都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孩子运用母语的能力。这恰恰是语文教学的归宿之所在。
如在《黔之驴》的示范课中,黄老师就是通过学生最感兴趣的“听故事、讲故事”的活动来实现这一理念的。听故事、讲故事是每一名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体验;让学生讲故事,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同样,评故事的环节也是完全由学生完成的;让学生自我矫正、辨伪去妄,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学生认知的不足在活动中展现,又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完成了思维的提升。总之,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黄老师都是身处幕后,把学生推向了前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自己热爱母语的感情,激发了自己学习母语的动力,提高了自己运用母语的能力。
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什么是语文课?语文课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言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语文就是语文”,所以“比如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在阅读中学会阅读,靠糊里花哨的形式肯定不行,靠做练习也肯定不行。”
如在《黔之驴》的示范课中,黄老师的“结课”是这样的:“今天我们读了一篇寓言,知道了关于驴、虎和好事者的三个故事,懂得了古人概括和我们自己概括的八个成语,明白了一些道理,好,下课!”“三个故事”“八个成语”“一些道理”正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些都是语文的目标,为达成这个目标,老师采用课堂对话的方式,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建构,追求生成性和创造性、个性化和生命化。
又如,当学生指出“庞然大物”这个成语的时候,老师及时发现了问题,但又不能简单给出一个成语解释,老师联系学生生活“前经验”:“姚明在篮球场上叱咤风云,简直是庞然大物。这个例子行吗?”学生感觉到了“不行”,但“理由”出现了问题:“‘庞然大物’不能形容人。”老师此时不急不慌,“请联系驴的遭遇,再看看可以形容人吗?”学生此刻才明白“庞然大物”的真意:与是否形容人无关。这一段对话是价值在于不是简单问答,而是有几次“交锋”与“追问”,通过深入浅出的“理答”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并将自己的回答明晰起来,引导学生不断改善语言表达。
总之,我们要“以语文的方式学语文”。语文课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通过言语交融、心灵交流,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也只有这样才符合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才能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王荣生老师说过“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教学内容的确定取决文本的文体特征的。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泛文体的现象,许多阅读课不顾及文体,此中危害,不言自明。为此,黄老师在《黔之驴》的示范课中三次强调了寓言这一文体。
首先是上课伊始,让学生回答“这是一篇寓言”,并追问学生,“阅读寓言应当关注什么”,由学生根据阅读经验得出寓言学习应当关注形象与寓意。这正如写文章,已经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埋下了伏笔。其次体现在讲故事这一匠心独运的教学环节中,黄老师对讲故事提出的要求有二:一是以故事中形象的口吻,二是加以想像,且不允许翻译。这两条要求创性地解决了对文言寓言文本的把握问题:是在翻译的基础创造性地理解寓言文本内容。再次是在分析作品形象的过程中。平常对此文中形象的把握,多立足于对“驴”的分析,鲜有涉及“虎”与“好事者”的。黄老师引导学生揣摩形象,侧重于对“驴”的分析,兼顾了对“虎”与“好事者”的分析。这不仅体现出循序渐进的认知特点,还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理解了形象,归纳了寓意。此外,“以寓言的方式讲寓言”,不仅遵循“文本体式”,也遵循柳宗元寓言的特点:文学性与现实主义精神。
总之,黄老师在《语文教学的本色追求》中阐述了“本色语文”的内涵,即语文的“本源、本真与本位”。其中‘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但我们在践行本色语文教学的同时也要明确:本色,不排斥其他风格;本色,不反对创新;本色,更不放弃更高的追求;本色,是语文教学的原点。我们可以走得很远,但这里是出发地。
语文教师听课心得篇2
在这次我市举行的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我有幸听到了众位来自不同乡镇优秀教师的课。每一位老师的课都是那样的精彩,看得出,授课教师对自己所授的课都经过了一翻精心的设计。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要数龙楼中心小学符燕飞老师执教的《纸船和风筝》以及昌洒中心小学黄妫萍老师执教的《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两节课。从课程的设计到课堂上的具体实施,都不难看出这两位老师的基本功非常的扎实,个人素质很高。课程设计独到却都保有各自的精彩,都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课堂上师生的配合程度也很高。两节课给听课者的感觉都是实在而又不失精彩。
先来谈谈我对符燕飞老师所执教的《纸船和风筝》一课的浅显体会。上课伊时,符老师根据小学生喜欢童话这一心理特点,以精美的板画创设出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了课堂之上,让大家很快就参与到课堂中进来,正所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符老师这一精彩的导入无疑为后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埋下了很好的伏笔。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符老师又紧紧扣住课文的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通过学生自读,教师引导理解读,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一步一步的使学生理解了友谊的重要,做到水到渠成。如符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小松鼠和小熊的心情时,她没有过多抽象的讲解,而是让学生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体现小松鼠和小熊高兴心情的句子后,再抓住“高兴”一词,让学生试着用高兴的心情去读,当学生读得不够投入时,她再次提出情感的要求,“再高兴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