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得体会是前行的动力,帮助我们不断改进自己,心得体会是我对世界的独特视角,也是对内心的深刻反思,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关于七二讲话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七二讲话心得体会篇1
百年前中国山河破碎,国弊民穷;百年后中国山河无恙,国富民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共产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正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华民族,用心系百姓、坚定理想、开拓进取的昂扬姿态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身处“两个一百年”交汇的特殊节点,如何传承“红船精神”、践行的宗旨、构筑性魂的历史性叩问,为当下中华儿女立下了“新课题”。
有“初心”不“变心”,注入思想“清醒剂”。两度辗转得以建,成立之初力量薄弱,就是在这样艰难苛刻的环境中,这支革命政绝处逢生,从最初数十人的队伍发展到至今9514.8万的强大力量,书写了属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奇迹,让奔赴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华儿女有了前行的勇气、底气与志气。时至今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根植于每一位共产人心中,这是国之所幸、也是民之所幸。中国共产是全面小康之路上的“引领者”,脱贫攻坚之路上的“排头兵”,为家国安稳、人民幸福牵好了头、带好了路,切实践行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真谛。
留“动力”克“阻力”,助推发展“加速度”。百年史的发展,映照了中华民族百年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见证了中华儿女百年合力攻坚、风雨同舟的前行之路。从红船建到南昌起义,从古田会议到遵义会议,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正因为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挑战性,使得我在一次次大考面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因为一系列的考验、磨炼,练就了我“过硬本领”,彰显了我的“鲜明底色”。在遭遇疫情冲击的艰难条件下,我国将人道主义精神践行到底,化身“国际友军”为困难国家输送物资、提供援助,在世界各地弘扬中国精神、传承中国力量,留下了中国背影。
扬“正气”弃“邪气”,共绘时代“同心圆”。在建百年的特殊节点,在世界范围内不时冒出不和谐的声音,试图撼动我国稳健的发展步调和破坏国家和平统一。然而在这种“大国挑战”情境下,我以其“海乃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和“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的底线思维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稳步前行。奋斗在这样一个新时代,人民是最大的资本,正如古语所云:“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在高速发展的当下,我全副武装,装好鞍、起好步,不抛弃、不放弃,立志让每一个中华儿女共享时代发展成果,共促生活和谐美满。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中国共产以身作则,矢志不渝地坚守着初心和使命,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携手人民共赴下一个百年大业!
关于七二讲话心得体会篇2
南方谈话思想丰富,涉及问题广泛,其核心观点是:抓住时机,加快发展。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提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所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之所以要抓住时机加快发展,道理并不复杂。因为发展主要是发展经济,而经济是社会的基础。
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经济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说,现代化建设是最大的政治。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一个国家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不仅谈不上到国际舞台上去竞争,还会经常遭人欺负。我国近代的历史和当代世界的现实都清楚地表明,经济落后就非常被动,就会受制于人。落后就要挨打,贫弱就受欺辱,长期贫弱就会被时代淘汰。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断得到改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国际上支持我们的朋友才会更多。我们在国际上腰杆子才能更硬,国际地位才更高。
坚持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指出,“要坚持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为什么要坚持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是因为它是一条正确的路线。之所以说它正确,是因为它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特别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已经被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实践所证实。
1978年以来,在这条基本路线的指导下,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明显增强,国际影响迅速扩大。正如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的那样:“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就足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变不了。说过去说过来,就是一句话,坚持这个路线、方针、政策不变。”对此,邓小平还强调指出,坚持的基本路线要坚定不移,“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不要使人们感到政策变了。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以来,无论形势怎么变化,我们始终将坚持的基本路线作为凝聚共识、攻坚克难的根本政治保证。的基本路线是生命线,路线决定命运。的基本路线决定着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的兴衰成败,是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能割裂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点。邓小平明确提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要是坚持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遵循着的基本路线,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点
对于如何推动改革开放,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改革开放中迈不开步子,不敢试,不敢闯,说到底是思想上理不清姓“资”还是姓“社”问题。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提出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破解改革过程中抽象地谈论姓“资”姓“社”困惑的强大思想武器,它用生产力标准、国家综合国力标准、人民生活水平标准来衡量改革的成败得失,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思想基础。
为了扫清改革开放的思想障碍,邓小平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本质给出了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