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孔子传的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3-11-14 作者:Brave 心得体会

每一个心得体会都是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从经验中汲取的宝贵教训,心得体会是生活中的指导灯塔,它们点亮前行的路途,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孔子传的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读孔子传的心得体会6篇

读孔子传的心得体会篇1

孔丘,字仲尼。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作为至圣先师,孔子非常重视的作用,认为国家要繁荣昌盛,需要三个条件,即:庶、富、教;首先是“庶”,人口要富足,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是“富”,要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再次是“教”,要使人民有教养,知道如何安分守己。此观点反映了和经济的关系。所以,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家。

此外,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他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就是拜师的礼仪,只要经过了拜师的礼仪,不管什么人我都会;所以在孔子看来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因此,“有教无类”体现了平等的理念。

关于教学方法,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比西方古希腊时期家苏格拉底提出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不到想知道而不知道这种程度不要去开导,不到想说说不出来的程度不要启发。朱喜在《论语集注》解释道:“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孔子也非常重视道德,因为孔子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培养从政的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在他的私学中,道德居首要的地位。“仁”被孔丘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也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约束自己,恢复礼制的要求。当然,仁还有一个比较常见意思就是“爱人”,也就是承认别人的资格,把人当作人来爱。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的德育方法;孔子实施道德的方法与途径非常清楚,其方法就是“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孝悌”是孔子道德的中心与出发点,而仁则是其最终目标与归宿。显然,这样的道德方法由于步骤清楚、明确,所以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每一步都是按照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原则,也使人觉得合情合理,符合人之常情,愿意这样去做。

小试牛??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与该观点对应的方法是( )。

a.启发式 b. 讨论式 c.注入式 d.讲解式

1.【答案】a。中公解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启发性原则。故a选项正确。

2.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提倡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老子

2.【答案】a。中公解析:孔子把“仁”作为最高道德准则。所以选项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读孔子传的心得体会篇2

昨天,我听妈妈说银谷影城正在热播电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来。妈妈见我这么兴高采烈,便答应带我去看这个电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他学问渊博,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家。整个电影讲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先后去过卫国、蔡国、齐国、郑国等国家。

孔子本来在他的家乡鲁国享有很高的官职—司寇,他倡导用礼仪治国,让国家富强,不同意连绵的战乱,耗费钱粮,这样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可是他这种理念当时并没有被鲁国国君采纳。虽然这样,孔子还是在鲁国废除了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殉葬”。古代,每个有钱的主人,手下都会有一些奴隶,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隶就会一个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这残忍的一幕,令人心惊胆颤。有一次,一个大臣的父亲死了,他的一个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说了实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带来了了这个小奴,国君愤愤地说:“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这个小奴呢?”这时,一位朝中大臣对孔子说:“奴隶陪葬是一种礼节,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说:“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说得这位大臣哑口无言。但孔子最后还是被鲁君赶出了鲁国。

孔子离开鲁国后,先后周游了很多国家,都没有得到重用。这时,鲁君派人请孔子回国,孔子经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当他们的马车行驶在冰冻的河面上时,冰面突然崩裂了,书简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知道这些书简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顾自身安危跳进冰水,救出了这些书,而他却被冰冷的河水冻死了。看到这时,我差点眼泪夺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国14年,终于在68岁时回到了鲁国,专心讲学,最终在73岁时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他那不因艰难而退缩的的品格深受人们敬佩,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怀念他,时时刻刻学习他。

读孔子传的心得体会篇3

电影《孔子》讲述的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就知这亲的年代生活。孔子满腹经论,学识渊博。他就任“中都宰”这个职务时,使中都面貌大变,老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孔子所以受到鲁定公的重用,被鲁定公任命为大司寇。

当时是奴隶社会,有一个这样残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一个王权去世了,他的奴隶们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权势,提出要废除这个残酷的陋习,用智慧战胜了两位王侯贵族,展现了孔子的聪明和机智,以及他的仁爱之心。

孔子担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鲁定公去会见齐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战车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绝,只好带着孔子的十乘战车去会盟,受到齐国的威胁,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辆牛车吓退齐国的五百战车。所以,得到鲁国王的称赞和重用。孔子与他的弟子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国之间,传授学问,用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对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让我感动,就是颜回下到冰海,给孔子捞书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长时间,就被冻僵了,已三个时辰了,颜回没有缓过来,这种视书如命的精神让我感动。

这部电影仅仅是孔子这位大思想家、家和政治家的艺术体现,我要从孔子的文学著作《论语》再深入进行了解,要向他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

读孔子传的心得体会篇4

3月29曰,在学校的倡导下,我认真地学习了闫合作老师的孔子教学法。培训完之后,我深深感受到孔子这个伟大家的独特思想。在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努力方向:

拿备课环节来说,我们平日就存在不少误区。譬如,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大多仿照出版社的印刷的备课模式。学习目标么去了解,知道到什么程度,其实自己都不知道,更何况年龄尚小的学生呢?设定模模糊糊的目标,带来的必定是稀里糊涂的效果。所以,不能实现的教学目标定了还不如不定。孔子教学法告诉我们,设定目标要有个原则,那就是是否可检测和是否可应用。想想就是这个道理。有时候对教学讲座时反复使用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句话还似懂非懂,也就是孔子教学法这么简单几句话,却让这条脉络通坦无比。

孔子教学法还要求,在教学中,力争做到让每个学生会学,让每个学生学会,并让学习轻松快乐,让简单高效。组织好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

教师所教的不应是课程,而应该是孩子。

...
《读孔子传的心得体会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