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可能会提出建议或推荐,以便帮助利益相关者做出决策,调查报告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以支持决策或解决问题,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调查报告实践心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调查报告实践心得篇1
几天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在我们这个调查队每个成员的辛苦努力下取得圆满结束。感受很深,炎炎烈日下,我们不怕似火的骄阳,举着我们的旗帜向农村进军,深入农村调查;不停的大雨,我们不顾湿了的衣衫,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农村进军,落实农村家家户户。
短短几天里,实践活动内容之丰富,场面之感人,百姓之热情,都让我们每个队员难以忘怀。我们扛着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的大旗,抱着自写自做的横幅到达调查试点,我们去过南湖二队,黄州火车站,杨鹰岭村,鄂州火车站等进行实地调查,对这些地方的农民采取面对面交流和问卷调查,并向他们赠送小纪念品。
在这些农村试点里的诸多所见所闻所感,在我们每个队员心里久久回荡,萌发了许多融入自我的观点和体会:
一,亲身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巨大作用,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难有以团队形式进行配合的事半功倍。我们这次活动前期以团队形式开展,每次问卷调查都分工明确,有采访的,记录的,拍照的。大家密切配合,使调查活动能成功的完成并趋于完善。使我们亲身感受到团队精神和魅力所在,使我们提高了自己适应团队的能力。
二,深入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的发展,这次问卷面向广大农民群众和城镇人口,从他们口中我们了解到在当下农业发展的真实状况,为农业多功能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资料参考。
三,我们自身口才得到提高,在和农民交谈中注意语境和口气,及时纠正不得体的地方,在调查中学会大胆的说,自信的说。~总而言之,这次关于关注农业多功能,发展和谐新农村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活动尽我们最大努力去把它做好,它不仅为我们今后社会实践奠定基础,而且我们每个人还将以本次实践为点,多多总结经验与不足。为以后实践创造更多机会,使自己从中受益,早日成为一名优秀大学生,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现自身价值。
调查报告实践心得篇2
作者:傅 谨
核心阅读:
让优秀的戏曲文化在当代继续保持生命力,最直接的途径是持续上演经典剧目。经典改编,是戏曲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能否成功化用传统,以丰富现代戏的舞台表现手段进行艺术创造,是现代戏创作成败的关键。守正创新,才会有当代戏曲文化繁花似锦的景象
我国戏曲悠久而辉煌的传统,既体现在大量经典剧目的字里行间,还表现为这些剧目精彩的舞台演绎。它们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和中国人审美情趣的积淀。与文学经典不同,戏曲经典的当代演绎离不开传承者的表演,而每个人的自然身体都是独特的、有差异性的。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戏曲,有更多机会被赋予现代意义,更易于和当代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图片从上至下依次为京剧《红军故事》、莆仙戏《踏伞行》剧照。制图:张芳曼
深入经典 创新再造
让优秀的戏曲文化在当代社会继续保持生命力,最直接的途径是持续上演经典剧目。经典改编,是戏曲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戏曲继承并化用经典早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宋元南戏、元明杂剧和明清传奇都曾大量引用前人的作品,如王实甫《西厢记》取元稹《莺莺传》为题材,白朴《梧桐雨》取白居易《长恨歌》,洪昇《长生殿》又继之,高则诚《琵琶记》、梁辰鱼《浣纱记》也都有所本;明末清初以来兴起的秦腔、梆子等地方戏,尤其是代昆剧而起、成为最具影响力剧种的京剧,更是大量化用历史演义和民间评书弹词,从《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杨家将演义》到《施公案》等等,都衍生出大量戏曲经典剧目。戏曲史上无数类似的典范,为今人的创作提供具有启发性的例证。
近年来,戏曲界在这方面也取得突出成就。莆仙戏《踏伞行》和湖南花鼓戏《蔡坤山耕田》是近年来在戏曲界获得广泛好评的新创剧目。它们深入挖掘民间戏剧传统,是戏曲界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代成果。周长赋编剧的莆仙戏《踏伞行》,对莆仙戏长期流传并深受观众喜爱的传统剧目《双珠记》和《蒋世隆》进行精心嫁接。剧作者把前者相对次要的情节线单独抽出,截取并化用后者的精彩场面,进而改编发展为一部新的大型剧目,既真切动人又妙趣横生。湖南花鼓戏《蔡坤山耕田》也以精彩的民间小戏为基础。编剧吴傲君充分汲取和保留原剧丰沛的民间趣味,在情节上做了一定的增益,使新剧的内涵更丰富,更具戏剧张力,契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
跨界移植 翻新出彩
戏曲界通常用“移植”比喻跨越文体、剧种和风格、对同一题材进行再创作的实践。戏曲史上有大量通过移植创造出优秀作品的先例。比如梅兰芳的《穆桂英挂帅》移植自豫剧,翻新出彩;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将现实题材的当代小说改编为古装戏,令人赞叹。近年来,戏曲界通过移植而成功推出优秀作品的现象明显增加,呈现出创造性转化经典的积极态势。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和锡剧《三三》是当代戏曲界创造性地将优秀文学作品转换为舞台艺术的新收获。李季创作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采用信天游这种陕北地区广泛流传的文体。它从故事、人物到文体,都与秦腔既有内在精神切合之处,又有美学上的巨大跨度。把这样一部文学作品移植成秦腔,具有挑战性。编剧刘锦云尽可能保留原诗大到格律、小到句式的独特精华,又使之富于秦腔的韵味和色彩。锡剧《三三》的移植由改编者杨蓉、导演韩剑英和主演董红共同完成。原著沈从文的小说以风轻云淡的诗意文笔见长,艺术家们找到了沈从文小说与锡剧之间的美学关联,是一次成功的转化。
戏曲的移植改编不是简单地将其他艺术形式的叙事作品搬到舞台上。不同的文艺样式有不一样的表现手法,戏曲改编必须充分发挥剧种自身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通过出色的舞台表演让前人的优秀作品获得新的生命,是转化和发展的重心。
化用传统 演活现实
优秀戏曲艺术家在成长道路上,无不善于汲取前人的技术积累,并将它们化用于新作之中。当年京剧大师马连良排演《赵氏孤儿》“说破”一场,就巧妙地化用其师贾洪林在《朱砂痣》里的身段,恰巧之极,使之成为这场戏中最精彩的片断。
近年来,现代戏创作在这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陈素琴在上梆子《太行娘亲》里扮演抗战时期晋中山区的一位普通大娘赵氏。她以骨肉至亲的生命为代价,悉心抚养八路军将领后代,体现普通民众对八路军的深厚感情。为演好这位性格跨度很大的人物,陈素琴将上梆子传统的花旦、正旦、彩旦、老旦甚至老生等众多行当的表演身段,融汇在这个人物中,从而找到最适宜的身法。在第二场赵氏目睹日军暴行,惊恐万分的场景中,她一路狂奔时的唱段,是对《哑女告状》和《杨门女将》里激越苍凉的“高拨子”的化用。第四场则创造性地将传统戏《徐策跑城》的台步运用于表现主人公追赶铁牛的场景。陈素琴将传统的表现手法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戏中,获得观众的喜爱,也为戏曲界带来有益启示。
可以说,能否成功化用传统,以丰富现代戏的舞台表现手段进行艺术创造,是现代戏创作成败的关键。京剧传统戏《南天门》一度家喻户晓。其中老仆人曹福过雪山时脱衣救主的情节及其冻饿时的幻觉,都是戏曲舞台上颇具表现力的经典段落。京剧《红军故事》是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现代戏。其中一个故事表现的是军需处长火雁冻饿交加,牺牲在雪山上的情景。扮演火雁的青年演员杜喆,在此处就化用了《南天门》中老仆人过雪山时的表演手法,突显人物的英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