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心得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管理和调节自己的内心状态,当我们参加了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后,写下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记录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参观爱国主义馆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参观爱国主义馆心得体会篇1
9月14日,市局党总支组织全市水文系统党员前往革命老区广昌县,参观了当年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第三次会议旧址暨毛泽东同志故居、驿前镇红三军团指挥部及高虎脑系列战役遗址、广昌县莲花科技博览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参观,仿佛再现了当年红军为了革命胜利浴血奋战的场景,让我们追想到老一辈革命者的英明伟大,同时感受到了革命老区广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及其所取得的可喜成就,真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不引人深思。
在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我们看到碑的正面镌刻着原国家主席杨尚昆的题词:“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从碑文上的小字,我们得知:1934年7月至8月,时任红军三军团团长的彭德怀和军团政委杨尚昆指挥的中国工农红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三场大规模激烈战斗,即大寨脑战斗、高虎脑战斗、万年亭战斗。三次战斗都在高虎脑境内,因此合称为“高虎脑战役”。
在高虎脑战役中,面对敌军飞机大炮的猖狂进攻,英勇的红军战士浴血奋战,最后当手榴弹、子弹全部打光了,就冲出战壕,采用石头砸和肉搏的形式与敌人决战,终于打败了敌军,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这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打得特别出色的一仗,歼敌5000余人,从而为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的战略转移赢得了时间,使震惊世界的红军二万五千里开始了。然而,在这场激战中,我们也付出了巨大代价,2300多红军战士在此血染土地、壮烈牺牲。可见,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和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通过革命先烈英勇奋战和用生命换来的,红军烈士精神将永垂不朽。
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第三次会议旧址暨毛泽东同志故居,位于广昌县盱江清水村的邱家祠堂。1931年5月27日第二次反“围剿”广昌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和红一方面军总部到此宿营。
28日上午10时,毛泽东同志在邱家祠堂主持召开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第二次反“围剿”期间的第三次会议。会议结合了广昌战斗情况,分析了敌情,统一了继续东进思想,作出了不打南丰,攻打建宁的战略决策。这次会议在第二次反“围剿”中起了关键作用,为第二次反“围剿”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基础。
这次会议,是一次在革命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会议。会议通过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达到了统一思想、达成了共识,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在当今的和平建设时期,我们身为党员和国家干部,在遇到重大事情需要作计划决策时、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作出决定时,也应该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领导人一样,不独断专行,坚持做到以召开会议的形式,采取充分发扬民主、倾听大家意见建议的方法,最后达到统一思想,作出决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前进的路上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样才能更受人民爱戴、更受人民拥护。
我们参观的广昌莲花科技博览园,是一个以子莲科研为主题,集子莲科研、良种繁育、科普培训、莲文化展示、休闲观光的综合场所,园区面积140亩。
据介绍,这里在盛夏的七月百花齐放,有200多个国家地区的400多种莲花品种亮相竟艳,真是美不胜收。此地的子莲科研成果(广昌白莲科研所“航天白莲1、2、3号新品种选育”项目,获抚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使广昌白莲的产量获得了成倍增产,有力地推动了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使广昌荣获了“中国优质白莲之乡”的美誉,进一步提升了“中央苏区北大门”的社会知名度。铁的事实,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进一步坚定了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理念。
参观爱国主义馆心得体会篇2
平津战役纪念馆是一座全面展现平津战役伟大胜利的专题纪念馆。1997年7月23日正式建成开馆。自建馆以来,共接待国内外各界观众近1800万人次,53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纪念馆视察指导。几乎每天都会有各类团体来到这里进行党日活动,在讲解员的详细讲解下,这里成为天津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帮助人们了解那段历史,感悟革命先烈为天津解放所作出的牺牲。
聂荣臻元帅最后一次题字
平津战役纪念馆坐落于天津市红桥区子牙河畔,占地面积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来到纪念馆主建筑面前,冗长的台阶上刻着三个鲜红的大字──“民族魂”,抬眼望去,便是由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平津战役纪念馆”。
据悉,当年聂荣臻元帅受邀题写馆名时已经91岁高龄了,他先用毛笔写了一遍,但因体弱无力,字写得不是很好,边写边说,“我的右眼看不到了,手也不听使唤,写得不成样子,今后题不成字了。”这也成了聂荣臻元帅平生最后一次题字。第二天,聂帅经过反复思量,仍然觉得题字不够满意,便请工作人员把1987年他为《平津战役》一书题写书名的复印件找出来,在上面用碳素笔写了纪念馆三字,作为馆名用。
步入主展馆,记者观察到,当日来到馆内参观的人不少。许多人在游览完整个展厅后,都会在党旗面前驻足,庄重地举起右手,对着党旗宣誓,用这一神圣的仪式给此次的游览画下圆满的句号。
很多珍贵展品来自无私捐赠
平津战役纪念馆宣教部副主任唐凤红向记者介绍,平津战役纪念馆主展馆内详细介绍了平津战役的整个过程,并展出了许多珍贵文物。例如聂荣臻元帅在平津战役中使用过的勃朗宁手枪,这只手枪被聂帅一直携带在身边,用以自卫防身,见证了聂荣臻元帅的峥嵘岁月。
在这些珍贵藏品中,刘后同在北平和平解放期间的日记──《北京古城和平战略》让记者印象最为深刻,唐凤红为记者讲述了这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刘后同是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的老师、同乡、密友,自1948年10月30日至1949年1月22日,刘后同在傅作义身边陪伴了85天。在此期间,他每天都将发生的主要事件记录下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把北平和谈这段历史真实地传给后人,刘后同将85天日记整理成册,命名为《北京古城和平纪略》。
?纪略》主要记载了刘后同参与北平和平解放的重要事件,真实记录了傅作义的思想波动以及刘后同为促成和平的不懈努力,以致操劳过度致使右眼失明。在刘后同写的《纪略》日记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早八时,客来始起床,而右目暮然,竟失明矣。经询医生,则云小血管受到剧烈刺激破矣。无法治,惟善静养。余辛亥受弹伤,而甘肃独立成……今少一目,使北平果得和平,无恙,有何可惜。”刘后同也因此被世人誉为“和平老人”,1997年,刘后同之子刘开敏将《纪略》捐赠给平津战役纪念馆。
据唐凤红介绍,平津战役纪念馆中有很多展品都是当年参与过平津战役的将帅或他们的亲属赠予纪念馆的,其中还不乏多件国家一级文物。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才让这些珍贵展品得以面向世人,也更直观地再现了平津战役胜利背后的曲折和艰辛。
英烈名录墙后有无数感人故事
主展馆的最后一个展厅是“英烈业绩厅”,展厅的中央是一块高2.8米、长22米的红色大理石,它的两面刻满了为平津战役壮烈牺牲的烈士的姓名。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7030名优秀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生命。但是,由于战争的特殊性和条件的艰苦性,有许多战士牺牲时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成为无名英雄。
平津战役纪念馆在每年的清明节和1月15日天津解放纪念日,都会举行大型的缅怀英烈活动,让烈士家属们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