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大家生活活挑战和压力的积极总结和思考,通过心得体会反思生活中的点滴经验,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赴北师大培训心得体会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赴北师大培训心得体会篇1
这次参加部骨干校长高研班培训,使我有幸聆听了北师大姚计海教授《校长与教师的心理沟通》的讲座,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是学校工作的关键,作为一个学校的校长,不能仅以制度来管理教师,还要善于与教师沟通,剔除或消弱不利因素的影响,这是有效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沟通就是人们通过语言、书信、信号、电讯等方式传达思想或交换情报的过程。沟通可以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可以提供情感、情绪表达或释放的机会,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也可以调控教师的行为。想要取得有效的沟通效果,就得做好以下几点:
1、尊重教师。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交往的基础,它能使教师感受到平等安全的氛围,让教师感受到被校长所接纳,获得自己价值感。正如罗杰斯所说:“尊重是无条件的”,因此校长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教师,对教学水平不高的教师或有过错的教师以及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教师都应该尊重,包括应接纳对不尊重自己的教师。
2、理解教师。理解是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校长应从教师的角度换位思考,体验其情感和思维,把握教师的体验与其经历和人格间的联系,可以缓解一些不必要的矛盾。
3、认真倾听。校长应主动倾听教师“字里行间”的内容,及通过非语言行为向教师传达“我正在认真听你说”。努力关注教师内心所要倾述的内容和心声。
4、善于表达。校长的态度要诚恳,避免消极的评价,避免指责。要积极地评价,客观对待问题真诚赞美其优势,鼓励去除不足之处,用心换心真实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用爱心去换取教师的信赖。
总之,作为校长应具备积极的沟通理念,尊重教师的人格,理解教师的发展,倾听教师的心声,表达对教师的期待。通过良好的沟通方式与教师进行心理沟通,才能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工作。
赴北师大培训心得体会篇2
七月盛夏,我随城区进修校的领导、老师赴北京北师大高级研修班培训,心情的激动自不能言表,一周的时间,聆听了北师大专家、大师们的专题讲座,更是获益匪浅,想说的、思考的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摘取几点与大家分享。
一、大师之大的理解。
每位大师都是活生生的教科书。北师大的专家博学、个性、幽默、风趣、相同而又不同。聆听他们的讲座,就像参观百花园,他们的异彩光芒让我应接不暇,他们谈的是深刻的理念、现实及未来,话题严肃而新颖,听者愉悦而激动,他们旁征博引,贯通中西、事例鲜活、现身说法,个性而通俗,深入浅出的授课风度烙在我的头脑中,影响着教师们的神经,这让我再次领悟了,"大学乃大师之大,非大楼之大"的说法,懂得了作为教师的研修、终生学习多么必要与重要。
二、师生关系的在理解
新时代师生关系的变化,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但此次培训,大师们的不同角度的诠释,让我的大脑系统又有了更新。"变教为导""多了一把尺子,就多了一批好学生""学校是犯错误的地方,学生犯错误事做自然的事""最大的失败就是把学习变成折磨""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很重要""课堂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等等这些既文学而又哲学的理念让我对"严肃、传统、变革"中的师生关系有了全新的'思考,更不要说他们广博的、中西的师生事例是怎样震撼到了我。经过这一周的熏陶,新时代的师生关系,教师扮演的角色在我现行思维体系中就是"导师、服务、引线、点亮、激励、尊重、科学、艺术"等一些新理念的交汇。
三、教师讲台的理解
"讲台"是教师的饭碗,是教师生存的重要标志,竟然有那么多的人能和教师抢饭碗,这对教师是怎样的威胁。专家们在谈未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未来是就给我们打了一剂预防针,在未来信息技术环境下,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讲课,学生可以选择听最优质的课,最适合他们兴趣的讲课方式,"可汗学院"风靡全球就是活生生的现实。作为教师,年龄可以增长,智慧、学习能力,尤其是信息技术水平也不可以减弱,"饭碗"问题大于天呐!
一周的培训,改变我的不仅仅是理念,而是世界观、人生观。一点都不夸张的说,大师们对我的影响不仅止于教学,于家人、与社会、与世界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与理解。感谢进修校,感谢北师大专家们赐予我的机会。
赴北师大培训心得体会篇3
几天培训下来,我渐渐走近了貌似陈旧的北师大,走近了看似朴素的教授们。张国龙老师幽默的授课风格、生动的叙事方式、深厚的文学功底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这样一个人困马乏的下午,一个打瞌睡的学生都没有,全场掌声笑声不断,可见他的人文素养“感人”之深;盛鲁杰老师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精彩连连,对文本的解读,深入浅出,足见他的文学功底之厚;赵希斌,从专科理工男到文学博士、从车间工人到学名家,可想其背后读过多少书。读书,终身学习,则是这些大师们的源头活水。
大师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区区一个乡村教师?回想自己,人文素养,学科素养,关键能力?语文教学高效有趣,深入浅出?差距,远矣!如何培养自己深厚的人文素养,如何变为有情怀的人,如何成为一个独特的人,一个深刻的人,一个有气质的人,一个脱离了世俗羁绊的人?我想便是安静地读书,安静地教书,安静地生活,做最真实的自己!
很多人会说,我也这样想,教学中只要把考点抓住了,知识点讲清了,学生考好了就足矣,至于读书,当需要什么知识现学现用不就好了?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在如此繁重的工作中不断读书学习呢?我想,功利性学习的范围是非常狭隘的,收获也是非常有限的,只有长期坚持学习,将读书作为一种习惯,其回报才是不可估量的。一个人只有严于律己,长年累月的专注于做好一件事情,并且坚持长期读书学习,才能享有随之而来的成功、荣誉和财富。这几天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不正是这样吗?他们取得今天的成就,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捷径,不也就是通过长期的专注学习,阅读大量优秀的书籍,才达到了现在的高度吗?
经过这次培训,我暗下决心,必须用行动诠释和践行“读书乃源头活水”的观念,想储备好源头活水,我以为:一是要勤于思考。课程改革这么多年来,不少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教师脱颖而出,但为数不少的教师还处在等待、观望之中,有时也有改革的念头,但期望出现现成的方案,照着别人的套路前行,这种想法是不行的。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都要在课程改革的精神指导下,立足于自身实际,通过读书与实践,摸索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改革方案,没有独立思考是搞不出来的。所以说,每一名教师在读书时都要做思考者、思想者,不要把自己陷入琐碎的忙碌工作中,要腾出时间学习,腾出时间反思、总结。二是要享受读书的乐趣。读书在一定程度上如果是为了功利,自然就缺少了乐趣,而使读书成了负担。只有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我们才会主动去读书。会像一粒渴望成长的种子一样努力的在书中吸取知识的营养。虽然不能说,读书学习是我们生活中唯一的快乐,但却可以说,读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创造了我们生命的喜悦!在读书中学会与压力相处,学会在读书中款待自己的心灵,一本书,一杯清茶,静静的回归自己,远离无关紧要的不平衡、嫉妒、焦虑、自怜,去关心。三是要让读书成为习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教师没有接触过、不知道的事情也许学生早已知道,因此我们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学生随意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涉及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