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握知识和应用技能,通过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对卢永根的心得体会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对卢永根的心得体会篇1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卢永根,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卢永根院士一生都在追随着中国共产,而今罹患重症,仍无私地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无偿捐献给事业,当作是最后的贡献,这是一名老科学家用自己无言的行动感动着大家。
宁可自己多苦一点,也要支持和扶贫。家徒四壁,家具老旧,与学生同在饭堂排队打饭,把一荤一素二两饭吃得干干净净,也总会善意提醒那些浪费饭菜的学生:“多少棵水稻才能长成一碗米饭?”自己艰苦地生活,却把省下来的钱慷慨地献给和扶贫。
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曾经卢永根院士身为华南农学院院长,待遇上不搞特殊;身边的人想走后门,被卢院士骂了回去;学校发展落后,缺乏资金,但不惜重金用于发展多学科和重奖人才——为表彰辛朝安教授团队对兽药开发的贡献,他破天荒拨出10万元高额奖励;为让优秀学者刘耀光安心回国,他多方筹措经费,为其建立专门实验室;博士生刘向东到香港大学做研究,他主动借1500元,还把自己出国用的两个行李箱与一套新西服送给学生。
淡泊明志地做科研,一心一意地跟走。卢永根院士祖籍广东花都,1930年生于香港,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并受派遣回到广州。他说:“为什么要放弃安逸生活回内地?主要是侵华战争的现实了我。我要为祖国复兴效力。”为祖国复兴效力,一句话,卢永根院士践行了一生。带着学生翻山越岭找稻种,即便已经是七十多岁也亲自去;在病房建成了临时支部,一个月开一次会,即便已经躺在病床上也坚持过组织生活。卢永根院士曾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点燃你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用一生去践行爱国主义,卢永根院士怎么会点不燃大家心中的安国主义火焰?
忠心为,一心爱国,在卢永根院士身上,我看到了一名真正的中国共产员。人的一生要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卢永根院士也用其一生无言的行动给了我们答案。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倒;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让我们一起永远地记住这位可亲可敬的卢永根院士。
对卢永根的心得体会篇2
8月12日,刚刚过完入70周年的生日,89岁的他安详离世,走得坦坦荡荡。
积蓄,全都捐了,880多万元,一分不剩,捐给了华南农业大学;后事,如他所愿,没有告别仪式,遗体捐给国家;最后一笔费,老伴代交了,有1万元之多……
这一生,他是那样简朴,简朴到家里连窗帘都不挂;可他又是那样富足,一生家国情,桃李满天下,身后泽被万千学子, 留下了闪光的无字丰碑。他曾说,生活过得好,不是追求舒服,而是无愧我心。
他,就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布衣院士。
中国共产指给我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生命最后的时光,卢永根躺在病床上,有些疲倦。可一说起当年入时的情形,他眼中立刻发出明亮的光。
当时在x,一个很小的房子,有面墙壁挂着旗。老人的x口音有些颤抖:举右手,面向北方,x就在北方,x就是我们心中的太阳。
1930年,卢永根出生于x的一个中产家庭,家里有电话、出门有汽车。11岁那年,日寇占领了x,他被父亲送回x花都老家避难,谁料想,这里也被铁蹄践踏。
老卢看到日本鬼子检查squo;良民证squo;,一不顺从就一巴掌打过来。老伴徐雪宾说,这一幕让老卢永世难忘。亲历了国土的沦丧,目睹了国民政府的腐败,卢永根陷入了迷茫。就在这时,一道红光照进了他的人生……
1949年8月9日,卢永根在x加入中国共产。其实,早在两年前,17岁的他就瞒着家人,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加入中共地下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对祖国的命运自当不能袖手旁观!卢永根如是说。
他把入那一天看成生日,新生命的开始。所以,每年这一天,我都为他过生日。87岁的老伴徐雪宾颤巍巍地笑了,有点羞涩地透露了一个小秘密:我想在这一天,一定干一件最让他喜欢的事,所以在1957年8月9日,答应与他结婚。
新中国成立前夕,卢永根受组织派遣,离开x,前去x领导地下学联,迎接x解放。我为什么要抛弃安逸的生活而回内地呢?是中国共产指给我有意义的人生之路,只有社会主义祖国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卢永根说。
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卢永根这样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员,再校长,后教授。
虽然我现在疾病缠身,无法自由地行走,但是,我的意识是清醒的,我的牵挂是不变的,我的信仰是坚定的!岁月时光无法磨灭卢永根的初心。住院不久,卢永根和老伴向组织郑重申请:我俩大半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这个时候,也不能没有组织生活。对此,校委决定,由农学院委书记等几名员参与,每月在病房开一次员学习会。
我全程看了的十九大开幕直播,听完的报告,热血沸腾,备受鼓舞……十九大召开第三天,在病房员学习会上,卢永根笑得皱纹绽放,仿佛回到刚入的那一刻。
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效力
这片野生稻太好了,我们没白爬上来!2001年10月的一天,x佛冈的一个山顶上,71岁的卢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树,开心得像个孩子。
爬山不容易,卢永根拄着拐杖,感觉很吃力。卢老师,您别上去了,我们上去采回来!学生刘向东不忍。要上去!野生稻的生长环境很重要,我想去看。没办法,学生架着他,一步一挪,齐腿深的草打得裤管刷刷作响。
野生稻,携带栽培稻不具备的抗虫、抗病基因,是改良水稻的重要种质资源。连续几年,卢永根带着学生们奔波在x高州、佛冈、遂溪、博罗、惠来等地,苦苦找寻……
卢永根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丁颖教授的助手。抗战时,丁老师带着水稻种、番薯种,一直逃难到x,把种质资源保护下来。卢永根十分敬佩。丁老师去世后,卢永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团队完成了恩师未竟的事业,保存了具有特色的野生水稻基因库,首次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观点……近些年,卢永根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新增产值15亿多元。
这对师生,还有一段佳话。学术上,丁颖是卢永根的老师,是他的领路人,但在政治上,卢永根是先行者,是进步青年,他多次对丁老师说:像您这样先进的老科学家,应该尽早成为共产的一员。终于,丁颖在68岁时加入中国共产。
上世纪80年代,高校论资排辈风气严重,年轻科研工作者难以出头。怎么办?时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的卢永根决心要捅破这层天花板。他冲破重重阻力,破格晋升了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平均年龄40岁,最小的年仅29岁,其中5人直接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如今的这8名骨干中,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卢永根的日记扉页上,抄写着艾青的诗句。
曾几何时,在美国的姐姐苦劝卢永根一家移民,可怎么也说不动他。卢永根说: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效力。他在给留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