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进行了心得的书写之后,都可以让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在认真思考分析后写出的心得才能更加的深刻,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23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2023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体会篇1
每当遥望天空,我就开始幻想,穿着乳白色的宇航服,驾驶着宇宙飞船,去遨游浩瀚的太空,看一下我们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不是有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吗?只有离开地球,才能看到它的真面目。我们要到其它星球上去探寻新的生命,去解开无数的科学猜想……
公元2050年,我毕业于航天大学,我去了中国探秘队,任务就是探测外星球的奥秘。
今天,我的上级给了我一个任务:去太阳系探秘。接到命令我立刻驾着航天飞船去太阳系了。我坐在飞船座位的上面,看着地球慢慢变小然后就消失在宇宙中……我正坐着飞船向太阳系进军,只见飞船上显示器上显示了太阳的大小,形状,温度。这时来了一个小陨石,我嗯了一个紫色的按钮,“超能防护网”已经打开了了,避开了障碍物。突然,飞船外的温度增高了许多,我又打开了“防热耐冷网”,他可以不怕高温也不怕寒冷。
几分钟后,我又来到了太阳系,显示屏上只有火焰和一些数据,什么也看不见。然后显示屏下一个“红豆”,我轻轻一点,飞船就一下子飞到太阳系那儿,我十分惊奇:原来是一个大火洞。我飞进去一看:上面有许多“大石块”,下面是看不到尽头的大海,海中有可爱的小鱼,美丽的美人鱼、小虾……石块一下子掉入水中,小鱼和美人鱼、小虾都吓得惊慌失措,逃跑的无影无踪。我用机器手拿起放到化验网中一实验,马上变成了气体,我打开机器盒感到十分舒服,原来那“石块”是大冰块。我马上记在我的本子上,为了进一步研究,我又拿起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冰块”放入“仔仔”保鲜盒中。
我又飞出洞外,去别的星系继续探测去了……
2023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体会篇2
古时候,人们总是想把一些探测器送上太空。不过,功能单一,并不能完成人们对太空的探索。于是,人们开始想办法:怎么让人上天!我们这次采用的是“长征二号火箭”和“神舟十二号飞船”组成。
上一次太空,要花费很多钱,如果只上去三四个小时又觉得不划算,我们想建一个像酒店一样能让宇航员住的地方,就是空间站。
按照计划,空间站一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个是“载人飞船”,主要接送宇航员;第二个是“问天实验舱”,是用来做一些地球上完成不了的实验;第三个是“梦天实验舱”,和“问天实验舱”差不多,也是用来做实验的;第四个是“天和核心舱”,我们国家的宇航员就是住在这里面;第五个就是“货运飞船”,主要是负责运送各种物资的。不过,这个计划还没完全完成,现在的空间站只有两个部分:“天和核心舱”和“运货飞船”。据说,在2022年的时候,空间站就能补齐了。
传说有个广寒宫,是在月球上的,而咱们的空间站是飘在太空里的。太阳每天都会朝地球放射“能量”,不过我们在地球上晒太阳时,太阳离我们较远,危险不大。宇航员在太空中晒多了太阳可能会得癌症,所以规定空间站不能高于地球1000千米。科学家们在考虑到经费、实验效果等各种因素,最终,把空间站定在了离地球400千米的太空。
在地球上,你扔的东西都会掉到地上,这就是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如果,我们站在平地上扔东西,就会下落;那要是我们把飞船以非常快的速度“丢”上去,它下落的程度,就和地球的弧度保持一致,那飞船就可以沿着地球飞了。空间站飞得很快,一个半小时就能转地球一圈。
从古至今,人来想要在地球上看整片天那是不行的。如果从空间站上就看的一清二楚,因为站得高,看得远。太空环境下能做一些地球上做不了的实验,比如说找出一些比手机芯片更紧密的芯片,或是一些环境下能变色的东西。
这次的宇航员上太空主要有几个小目标:住上三个月左右;调试一下各种设备;做一些不可思议的实验;出舱看太空和空间站的全貌。
中国的空间站,让我们能探索太空更多的奥秘。
2023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体会篇3
自10月19日起,集团公司及各产业集团分批组织近千名职工参观“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学习郭永怀精神,接受爱国主义。员、应届大学生、行管人员以及中层管理干部等积极参加该活动。
在陈列馆,学员们从少年求学、海外成名、报效国家、甘为人梯、为国牺牲、爱在天际等六个方面详细了解了郭永怀的人生历程和光辉事迹,并实地观摩了“两弹”模型。当观看了郭永怀“以身许国、壮烈牺牲”的事迹资料后,很多学员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更加激发了他们对烈士英雄的敬仰之情,树立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位于荣成博物馆一层,展览面积__平方米,用400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资料以及部分视频,全面展示了郭永怀院士的卓越功勋、儒家情怀和大师风范。作为我省首个院士纪念馆,这里将成社会各界进行国防、红色、科普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郭永怀于1909年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西滩郭家村,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59岁。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无损。1999年,郭永怀被中央、国务院和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是山东省首个院士纪念馆,国内展示新中国科学家风采的重要展馆,也将成为对社会各界进行国防、红色、科普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2023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体会篇4
这是一堂特殊的科学课。因为它的“教室”,设在远离地球四百公里之外的中国空间站,而负责授课的老师,正是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
九天揽月,谈笑凯歌。人类对太空的向往和探索从未止步。身处太空,浩渺苍穹看似壮美辽阔,实际却无时不挑战着航天员的心理和生理极限,他们面临和经历着很多惊心动魄的瞬间。他们却挑起科普重担,为我们设计、讲解了有趣的空中课堂,让深奥的天文、物理知识在他们的讲解下变得妙趣横生、通俗易懂。
这堂课,航天员为我们演示了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还通过液桥实验,演示了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以及失重环境下水油分离现象会消失等等,真是令人叹为观止、目瞪口呆!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太空“冰雪”实验,航天员为我们演示了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这与刚刚在北京闭幕的冬奥会遥相辉映,傲然闪耀的“雪花”,映出我们熠熠生辉的民族精神、映出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在“天地互动环节”,航天员们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问答交流,我们看到航天员经过将近半年的空间站生活,虽然身体经受了莫大的考验,但依然精神矍铄,这是一种坚持,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值得钦佩的精神!
通过天宫课堂,我们不仅学到了奇妙的科学知识,更是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如果说浩瀚宇宙是一本妙趣横生的书,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就是打开这本书籍的智慧钥匙。
探天之旅不止步,科学梦想正起航。《天宫课堂》,在我们心中播下了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也让坚定了我们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信心与决心!
延伸阅读
“天宫课堂”的正式开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