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4-01-11 作者:Animai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面对抉择时的重要参考,对生活中细节的思考,在书写心得体会中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和事物,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8篇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1

老子,春秋末期人,又叫李耳。在神话里面,人称太上老君。老子名下有一本书,以前叫《周书》,后来叫《道德经》,这本书从产生出来,就被视为奇书。然而人们一直弄不清里面都说了些什么, 到后来就众说纷纭,基本上是千人千面了。到现在,各种译文已经称不上是老子的原意了,叫做读后感也许更恰当。

我接受到的那些观点,有许多非议《道德经》的地方,把老先生评议的很不地道。就感到很困惑,也想去亲自体会一下老先生的话。以下是我通读经-文后的一点感悟。

老子说:道理都是可以遵循的,但我的道理和以前 的那些理论不一样。

我这些理论叫个啥名呢?也确实有个名字,但不是 一般的名字 。

我用‘无’这个词,来解释天地万物的开始,我用‘有’这个词,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来源。

所以, 我经常提到‘无’,那是想观察万物生成的奥妙,本来没有,为啥却又产生?

我经常提起‘有’,那是想观察万物为啥这么不一样,本来存在的东西,为啥却又消失?

‘有’和‘无’,这两种现象,有一个共同根源,只是名字不一样。这个共同的根源就是‘变化’,变化又变化,这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原因。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就去弄得美一点,虽然也好看了,但不是真美。 都知道善能得人心,就去做几件善事,虽然也是善行,却不是真善 。 自然界的事物,有和无互相生成,难 和易互相转换。长和短互相呈现,高和低有比较才显明。音和声互相配合,前与后总是相随。

圣人治理天下,采取 的政策,都是不和民争利益政策。

从来不口口声声的强调仁义,闭绝空谈,只是实 实在在把最仁义 的事做出来给天下人。

万物刚刚兴起的时候,不会表示占有的意图’,万物 产生出来了,也不认为有自己的 一份。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勤勤恳恳地辅助万物的生长,认为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不求回报。 收获的时 候,更不据为己有。

他不据为己有,但谁能把他的功劳给忘了呢?在人民的心中,他的功劳最大,因此他的收 获也最多

君王不贪恋钱财,百姓也不用为钱财犯愁,就不去争夺财产。君王不爱珍宝物,就不会去搜刮民财,民众就不必去 偷窃。君王不为所欲为,天下民心就不会大乱。

所以,圣人治理的天下,民众都没有什么负担,一心一意的务农做工,每天都能吃饱喝好,没有其 他的闲心杂念,只希望把 身体养好,多活几年。

因为经常都是让民众没有其他的闲心杂念,也没有更高的欲 望,即 使有几个狡诈的人 想作乱,也不敢轻举妄动。

所以,采用不扰民的政策,天下没有不太平的。

不争的表现,无处不在,但 使用 的时候并不显得多余。它蕴藏深厚呀,好像是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它十分隐蔽,没有

锋芒,没有纠纷,没有光辉,如同微尘。但很明显,在各个领域都存在。我可不明白 它从哪里来,应该是比 天帝产生的更早。

如果天地不仁义 ,就把万物当作草编的狗,随便折腾,天下一片萧条。

如果圣人如果不仁义,就把民众当作草 编的狗,任意奴役,折腾的死去活来,天下一片衰败。

天地之间的事,是不是有点象风箱呢?虽然空虚,却永远没有穷尽的时候,越是合理的使 用,产出的效益也 越多。采取了那么多的建议,国家还是这么穷,为什么不采取 修养生息的政策, 让民众好好生产呢?天地之间,养育五谷的元气是不会灭的,元气是变化产粮的源泉。元气产生的地方,是天地的根源地,那 里 能连续不断的产生,好像储存了许多许多 ,永远也用不完。

只要用来生产粮食,粮食那里会能用完呢。粮多则国富。

天长地久。天地为什么能存在这么长久?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长生。

所以,圣人总是先想着别人,收获反而比别人多,总是不顾自己,反而身无损伤。不是因为他无私吗,反而成就了他自己。

最上等的善行好像水一样:水能让万物都得到好处,却啥也不争,反而处在大家都不喜欢的地方,这样的品行和‘道’很接近。

住处,选在大家都不争的地方;心胸,象深渊一样有涵养; 和人来往,处处友爱宽厚; 说过的话,必定保持信誉; 品行端正,善于治理; 做事情,能发挥大家的长处;

准备行动时,能看准时机。

只因为从来不和谁争,所以没有怨恨。

想把财物聚敛到十足有余的程度,不如适可而止。

财物太多了,掩藏不住,竟然露了出来,就不可以长久保持着。 金玉堆满屋子,没有谁能守祝 富贵了又骄傲奢侈,就给自己种下灾祸。

一件功业成功了,赶快从功名里面脱身,默默做下一件事,这是符合自然界的规律的。

让迷惑的本性回归到真理上来,能不再离开真理吗? 一身正气,能达到婴儿那样的至 柔程度吗? 清除内心的杂念,能做到一尘不染吗? 爱民治国,能不和民众争利益吗? 制定的各项措施,能温和一点吗? 明白许多道理,能不用来欺诈民众吗?

有所生就要有所养,生出来的东西不去占有,做的事情也不求回报,长成了也不去参与分配。这是具备了明白事物变化奥秘的品行。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2

寒假到了,学校要求教师都要读一点书。读什么书?学校要求读教育理论。而且还发了几本所谓“教育理论”。我翻了翻,没什么意思。但书还是要读的,其实,就是学校不要求,我也会在寒假期间读点书,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读什么书呢?我想到了读《道德经》。去年的寒假,我重新学了一遍《论语》,写了几千字的心得体会,还写了约20xx字的文章,在我们教育系统的.报纸上发表了。读经典,丰富知识,增长才干,获益匪浅,指导教学工作,成果显著。所以,我的体会是,读书一定要读好书,读经典书。人生有限,不可能“读尽天下书”,但尽量读一些名著,可以尽快地使自己成熟起来。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同《论语》一样,是中国人的精神,是我们智慧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经》要比《论语》还有更高的境界。在《道德经》里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描绘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老子的智慧跨越了时空,在今天仍然闪烁着启迪人们思想的光芒!

?道德经》博大精深,涉猎了自然、社会、人的精神等各方面的内容,虽然短短5000余字,八十一章,但每一个字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人读了《道德经》以后都能受到教益,感悟人生的真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读《道德经》同样有启迪和教益。

首先,《道德经》第一章就指出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段文字的大概意思是说: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可以说出来的名称,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了。没有名称,是天地的开始;有了名称,那就成了万物的本源了。所以,要常常进入虚无的境界,来观察体会道的奥妙;还要常常来到现实中,来观察和分析道的运行。虚无和现实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从道中生出来的,都是很玄妙的。玄妙阿玄妙,它是认识所有事物的门径。老子的思想充满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做事情就必须依据这些规律。但是,这些规律不可能完全为我们所认识,因为事物都是在发展的,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也是在不断进行的。所以说,我们所认识的这些规律,有不正确的地方,不过我们还没有认识到他的不正确而已,也有还没有认识到的

...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