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观,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高质量的心得体会,是经过我们反复思考后写出的,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试验的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试验的心得体会篇1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谢倩)5月2日,南县教育局组织南县一中13名同学来到清华大学进行研学旅行。
行程的第一站是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拜会了该院的蔡坚教授。蔡教授和他的同事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先进的微纳米加工中心,众多高精尖设备尽收眼底,专家的讲解深入浅出,大家都受益匪浅。
紧接着,师生一行来到了汽车与运载学院。该院夏群生教授平易近人,笑容可掬,在他娓娓道来的讲解中,同学们了解到了飞行汽车,汽车碰撞试验等诸多知识。随后是一场座谈会,夏教授详细介绍了“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重点和研究成果,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心向往之。介绍完后,两位年轻的博士生与大家分享高中的学习经验和心得,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如坐春风。
中午,同学们在清华“观畴园”体验学生食堂,大快朵颐地享受着美食,不禁慨叹:“在清华校园食堂,吃饭都是一种享受,我一定要努力,争取圆梦清华。”
午饭过后,大家便开始了在清华园的参观。漫步路上,同学们深深地被清华的美景所吸引。“窗外是开得叽叽喳喳的淡紫色薰衣草,窗内则是纵横方寸的集成电路。当看到清华实验室中的博士生时,我恍然意识到求索是终生浪漫的本质。”高二学生罗梓轩在笔记本上认真写下感言。
在清华大学,同学们见识到了一众老牌科学家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奋斗精神,也看到了新一代研究生们“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壮志豪情。清朝吴庆坻曾在《题三十计小象》中说道“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通过这次研学,学生切身感受到高等学府的魅力,进一步明确目标,坚定理想信念,为梦想而奋斗,不让自己的青春留下遗憾。
试验的心得体会篇2
预制菜到底有多香
——湖北荆州市发展预制菜产业调查
预制菜、庭院经济、吨粮田、即时零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写入了不少新产业新业态,也有多个新提法。这些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状况如何?有啥新机遇?经济日报记者日前深入多个有特点的区域展开行业探访。
你吃过预制菜吗?不少人的答案是肯定的。火爆了许久的预制菜,今年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为这股热潮再添把火。记者深入正在切入新赛道的湖北荆州市采访,摸摸这一新产业的发展门道。
如今,国内预制菜赛道持续升温。2024年,市场规模已达4196亿元,全国相关企业从2018年的8000家增至近7万家。预计未来3年至5年,预制菜产业每年增速将达20%至40%,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万亿元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为预制菜产业蓬勃发展又注入了强劲动力。
多地抢抓风口加速布局,发展如火如荼。湖北省荆州市也积极切入这条新赛道,提出力争到“十四五”时期末形成500亿元级产业集群,打造华中预制菜之都。预制菜到底有多香?一起去荆州找找答案。
特色是优势
荆州人的一天,从一碗早堂面开始。早堂面味道鲜美,汤汁浑厚,饭馆常门庭若市。作为楚菜发源地,荆州东连吴越,西接巴蜀,北上中原,南下湘粤,使得楚菜博采众菜之长,不仅有清甜的洪湖莲藕,还催生了沙市豆瓣酱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调味品。
如今,荆州已拥有荆州鱼糕、洪湖莲藕、沙市早堂面、荆沙财鱼、松滋鸡、公安牛肉、笔架鱼肚、监利小龙虾、洪湖清水蟹等知名菜式和优质食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荆州味道。
当然,最出名的还是小龙虾。荆州年产小龙虾超过46.3万吨,中国人餐桌上的小龙虾每4只就有1只来自荆州。凭借产地优势,荆州已成为小龙虾预制菜的大本营。
这些都是荆州发展预制菜产业的底气。2024年,荆州市拥有规模以上预制菜企业69家,规模以上预制菜企业总产值120.76亿元。
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吴文锦看来,预制菜行业火爆,看上去偶然,实则必然。一方面,我国冷链物流技术逐步完善,生产企业已做好进入新赛道的准备;另一方面,“宅经济”、快生活节奏等多重因素推动了预制菜需求加快增长。
“荆州发展预制菜产业具备食材、厨艺、物流、美食文化、技术研发、政策等优势。”荆州市委书记吴锦说,荆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以荆州为中心,500公里半径辐射66个地级市、3亿人口,1000公里半径辐射208个地级市、约10亿人口,目标市场广阔。
“优势与短板并存。”吴锦坦言,荆州农产品产量大、质量优,但整体看缺乏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精深加工能力相对薄弱。荆州意识到了症结所在,2021年出台《荆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4年)》,提出按照“一县一园区、一县一主业、一县一龙头、一县一品牌”发展思路,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3年倍增计划,推动龙头企业突破性发展,加工业产值大幅增长。
2024年,荆州市将“打造华中预制菜之都”提上日程,编制一个预制菜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一套预制菜产业扶持政策、建设一批预制菜产业园区等多项议题陆续进入实际操作层面。为增强预制菜产业整体竞争力,荆州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800万元至1000万元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农业品牌培育和宣传工作。
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的触角最为灵敏。“荆州是湖北优质农业资源的核心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优质的产品资源是荆州抢占预制菜赛道的‘杀手锏’。”上海麦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喻安告诉记者,麦金地集团在进驻荆州2年时间内,着力打造以中央厨房为抓手的配套食品产业园区,提供源头可溯源、加工可监控、安全可保障的餐饮全产业链保障服务。
聚合全要素
位于洪湖经济开发区产业园的安井预制菜生产建设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今年8月份冷库将投入使用,年底就能正式生产。”安井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部经理蔡志坚介绍,洪湖安井预制菜生产建设项目投资10亿元,建设计容面积18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主要生产淡水鱼、调味小龙虾、肉制品、水生蔬菜四大系列预制菜肴,年底投产后预计年产量达20万吨,产值30亿元。
瞄准预制菜产业新蓝海,越来越多企业正向荆州汇聚。去年,在荆州举行的首届华中预制菜之都招商大会上,荆州吸引了安井食品、锅圈集团、中膳国际等行业头部企业签约落户,签约总金额556亿元。
中膳集团与荆州市文旅区签订协议,计划总投资20亿元,打造集央厨智慧产业园、智慧中央厨房园区、智能前置仓、订单智慧农业基地于一体的保供体系;锅圈实业集团总投资50亿元,将新建年产10万吨级别水产类预制菜(华中总部)生产基地;麦金地集团签约25亿元,布局中央厨房和华中淡水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产业链配套企业也闻风而至。中和国元(湖北)辐照技术有限公司荆州辐照中心已投入运营,每天可为80吨至120吨预制菜产品提供电子束辐照灭菌服务,已与多家企业达成长期战略合作。
为打通预制菜产业发展瓶颈,荆州提出建设国家级农产品交易与集散基地。“预制菜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原料的流通交易和产品的冷链物流很容易成为两个‘堵点’,如果前端末端不畅通,会直接影响预制菜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荆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徐刚说,“打造农产品交易与集散基地是荆州建设区域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基础,也是打造预制菜全产业链的关键一环。”
根据空间布局和区域承载能力,荆州提出“一核二翼多点”市场布局,计划在高新区建设国家级农产品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