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体会就是将自己培训过程中的收获,如何写好心得体会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问题,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十九届全会精神的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十九届全会精神的心得体会篇1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肯定我们党治理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全面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明确了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以及总体目标、工作要求,为坚定制度自信、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正确方向。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和政治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必将持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成就彰显优势,更坚定自信。全会全面总结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到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再到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一国两制、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这些显著优势,全面反映了我们党在长期治理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深刻揭示了中国发展奇迹背后的制度原因和制度优势,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大问题,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基本依据。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继续沿着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前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只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才能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履职尽责、扎实努力,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长治久安贡献力量。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宏伟蓝图已经绘就,目标要求已经明确。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制度自信,锐意开拓进取,向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迈出更加坚实步伐。
十九届全会精神的心得体会篇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持续增长。十四五时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应在以下方面加快补短板,让生态环境得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统筹资源、环境、生态协同发展,全面推进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期间,我国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在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环境综合治理、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以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为例,2019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由2016年的81立方米、52.8立方米降至60.8立方米、38.4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42提高到0.559。然而,当前资源节约、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三大领域的协同作用尚未得到很好发挥。事实上,环境综合治理是生态保护修复的必然要求,只有将三大领域的战略规划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议》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各地应注重提高资源节约、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在政策设计中的地位和占比,更加注重系统观念,统筹资源环境生态源头化治理,加快形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三者相互促进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拓宽生态系统功能,创新生态产品形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兼具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生态产品,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途径。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人民对环境的更高要求和更多期许,需进一步提升生态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近年来,我国生态产品市场迅速扩大。一是绿色生态产品认证数量迅速增长。2005年至2019年,仅以绿色食品为例,其获得认证产品总数从9728个增长到36345个,年均增长量达1901个;二是生态文化产品繁荣发展。以浙江安吉为例,其依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优势塑造的文旅一体化产业2019年总收入达388.24亿元;三是生态产权市场不断扩大。2003年起,福建不断深化林权改革,如今已确定期限长达30年、月息0.6%以下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然而,我国经济产业对生态资源的利用与融合仍不完善,对生态系统的物质、文化、调节等功能均未充分利用,生态产品的创新开发潜力巨大。挖掘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功能,创新生态产品形式,要充分依托良好环境为产品注入绿色生态特色文化等内涵,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要积极探索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的有效途径。以森林碳汇交易为例,以森林碳排放量作为交易对象,加快设立碳资产管理部门,既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又使得生态资产得到保值增值,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
深化生态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强化生态产品市场化基础。尽管当前我国生态产品市场规范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一定约束。其一,生态产权边界不明晰:一是空气、水等自然资源的自身属性决定其产权无法准确界定,二是国有自然资源的收益群体存在争议,导致产权边界难以界定,由此阻碍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进而影响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其二,缺乏成熟统一市场体系:一是生态产品认证标准制度不完善,生态产品的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明显,二是由于难以统一制定生态产品价格标准,当前林权、水权、碳排放权等生态虚拟产权始终相互分离、自成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