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写好了是能使大家收获不少真谛的,想要自己写的心得体会得到别人的认可,那么我们在动笔写之前就要整理好相关的写作思路,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教育的情怀的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育的情怀的心得体会篇1
一、重视升国旗仪式
国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人人都要养成对国旗的崇敬和热爱,而学校所进行的升旗仪式正是养成这种心理的重要方式。我们学校每星期一早上进行升旗仪式,并为旗手专门制作了服装,升旗仪式,学生都身穿校服,佩戴红领巾。实施《国旗法》以后,学校认真组织学习,并依法进行升国旗仪式。爱国不是抽象的,要从爱集体、爱校做起。我们学校有校训、校徽、校歌。校训是:严教,勤学,团结,奋进。我们的校歌是发动全体教师集体创作的。师生们履行校训,佩戴校徽,高唱校歌,有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善于捕捉激励爱国热情的有利时机
时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一个教育原则。20__年,北京举行奥运会。奥运会开幕前后,学校围绕着“我为奥运做贡献”、“弘扬奥运精神”等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树立奥运意识,发挥奥运精神,为振兴中华而拼搏。
三、寓教育于参观游览的活动之中
活动是一种符合儿童心理、性格特征的动态教育。我们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游览,或开展夏令营活动,使学生对这些美丽的山川名胜产生一种倾心的爱。学校还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组织他们参观烈士墓,让孩子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四、寓教育于体育之中
体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课堂。这几年我们逐步探索出三条教育途径。
一是学校对优秀运动员采取鼓励政策。二是由体育教研组编写了《中国现代体育简史》,作为体育室内课的爱国主义教材。三是每天阳光运动2小时,激励同学们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统一大业锻炼好身体,贡献力量。
五、观看爱国教育电影,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学校以多种形式开展国情教育,陆续观看了“大地震”等电影,
学校还举办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爱国人物和事件”专题讲座。“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报告会,“一二·九”报告会,观看“老山英模报告团报告”录像等,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六、演唱爱国歌曲,开展演唱活动。
演唱爱国歌曲,开展演唱活动。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教育。我们审定了《歌唱祖国》等40首富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歌曲,录制成《校园歌声》专辑。每天在校园播放,并提倡学生学唱。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中学历史教材中有不少章节的史事记述,我们采用正反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比较和对照方法讲述,不仅使学生辨善恶、明爱憎,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继承前辈的爱国主义传统,为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祖国进步献身的精神。爱国歌曲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珍宝,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七、开展军事训练,树立国防观念
军事训练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真刀真枪的刻苦训练,体验军人的生活、军人的感情和军人的追求,从而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思想感情,受到了艰苦奋斗的教育,增强了国防观念和爱国意识。
八、经常进行形势教育
形势教育也要以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安危进退为宗旨,使大家经常了解国家所处的环境,国家的发展变化,把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教育的方式要多样,要广开言路,平等对话,要置疑解难,点拨诱导。
弘扬民族精神,热爱我们的祖国。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我们的各科教学中,生活中,学习中。让孩子从小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我们为人师表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育的情怀的心得体会篇2
县城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好城市管理群众工作这三方面进行阐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新时代城市管理工作的生命线是群众路线。做好新时代城市管理工作,一是要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始终心系人民。人民情怀,源于内心,扎根内心;践行群众路线。人民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构建共享格局。良好的市容市貌离不开市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要求市民必须具备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二是要锤炼执法过硬本领。增强担当意识。能否为民担当,是检验人民情怀的试金石;加强业务学习。业务能力是干事创业的根本,业务不精不仅导致办事吃力受累,还会疏远干群关系,破坏党员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能力强不强、本领过不过硬,是关乎提升群众工作质效的大问题;狠抓工作落实。抓落实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所在。三是要塑造执法优良形象。规范执法。规范执法是对执法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贯彻落实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法制建设基本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平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行政执法工作最重要的价值追求;柔性执法。要深入推行“721”工作法,即70%的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20%的问题用管理手段解决、1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解决,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
教育的情怀的心得体会篇3
心怀浪漫宇宙,也珍惜人间日常~
有一天放学时,一位老师看见两个男孩正在往门锁里塞木片,也许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在晚上溜进学校。第二天早晨,校长找来其中一个男孩儿,但他拒绝说出他伙伴的名字。于是校长生气了,告诉男孩,他的破坏行为是一种犯罪行为,任何一个孩子破坏公物,都会给纳税人增加额外的负担,这是绝对不能被容忍的。男孩最终因不与校方合作而被罚停课五天。
这是书中开篇的第一个故事。如果我是校长,面对一个拒绝说出伙伴名字的男孩,完全没必要生气。因为对一个信奉个人处事原则的小男孩,讲私人财产和公众善行的价值,简直是对牛弹琴,他只是拒绝当一个“告密者”。
无论我们多么充满善意,成人的言语和行动所要表达的情景,仍然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景根本对不上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体验,我个人是深有感触的。
我小的时候其实很喜欢跟妈妈分享一些有趣的事,但是每次我手舞足蹈的讲完,她总会跟我说:你怎么尽关心这些没用的,你得好好学习呀!
还有一次,我跟妈妈说学校里大家抢零食的趣事,她立马就跟我说:不要随便抢别人的东西啦,也不要总是吃别人的东西呀!
这使我立马就没有分享的欲望了,没法沟通,完全没有共同语言。这样一次又一次,就造成了现在我和妈妈两个人在家,其实基本上交流很少的局面。
有时候和孩子的交流就是这样:孩子希望得到的反馈和家长真正给到的反馈永远在两个频道上。
一个机智的教育者(父母),知道什么该说而什么不该说,什么该提而什么不该提,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教育者介入孩子体验世界的能力。
孩子对情绪和气氛的每一点变化都很敏感。
“我真的很想听你练习小提琴。”一位母亲说道。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情景,练琴对孩子和母亲来说,本应是一种十分惬意的体验,可此刻变成了一种纯粹的义务。母亲在问自己:“为什么这个孩子就不能表现出一些激情?不能对我的全心奉献表示感激呢?”
因为孩子从你的话里听出了你并不喜欢“练琴”,“练琴”只是一个契约,一个义务,到最后是面红耳赤的例行公事和讨价还价,所以练琴还没有开始,孩子就在心里希望早早地结束了。
多像一些拿着手机催促孩子读书的家长,孩子同样能感受到你不喜欢读书,那读书就是被迫完成的任务,孩子又怎么会真的喜欢读书呢?
在另一个家庭里,一位父亲从琴盒里拿出大提琴,兴致盎然地调着琴弦,一首舒缓的曲子从大提琴中传出。这不是告诉你该练琴了,而是一种诱人的邀请。
成人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