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个人在某一经历或学习过程后,对所获得知识、经验和感悟的总结和反思,体会的生命力在于针对实际,有感而发,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新警的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新警的心得体会篇1
个人小结:通过一天的实习,了解了中国水泥厂的历史和发展历程,海螺公司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是我对水泥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个设备的布局有了更深刻更加形象的了解。熟悉了水泥材料的生产过程,掌握了水泥生料的形成过程,各生产设备的工作原理及作用,水泥窑内的各物料之间的反应原理,反应过程和水泥熟料的形成原理。熟悉了余热发电的基本原理,基本设备以及余热发电项目对降低水泥生产成本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方面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这次实习给我影响最深的是中国水泥厂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控制,在每次加工之前都对原料进行预均化处理以确保产品成分、性能的稳定,并不惜重金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以确保细度、粒度的要求。
对于学校的实习教学我们很满意,让我们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通过实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在实习过程中老师的循循教导让我们了解了很多实际生产的知识,再次对老师表示感谢,更要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这次实习的机会。
对于生产实习点,我也很感谢他们能给我们提供这次实习的场所,并有技术人员全程的指导,让我们获益匪浅,在这里也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我个人觉得水泥生茶车间的粉尘比较大,据我所知呢,一般水泥厂内是配置有“静电除尘”、“扁袋除尘”等这些除尘设备的,在生产中运行这些设备,能达到很好的除尘效果。我们也知道粉尘对人体的危害还是比较大的。也许是我初次进入工厂中,不了解真实的生产情况,但是我个人认为好钢用在刀刃上,既然配置了这些设备,就应该让他们发挥作用,尽量的去减少粉尘,给工作人员一个不一定舒适但是健康的工作环境,我也相信我们的生产单位可以做到最好。
新警的心得体会篇2
根据监狱安排,我们新入职的10名警察被安排到各监区跟班见习,主要是深入“三大现场”,通过近距离观摩管教警察管理现场的工作方法及工作流程,以熟悉未来工作环境。我有幸被安排到一监区见习,时光如白马过隙,见习期间得到监区领导和带班警察悉心指导,自己也对特区监狱以及监狱警察这份职业有了一点浅显的思考,留下些许文字以记之。
三份留??
一天跟带班警察带服刑人员会见提审法官,收到监外人员带给服刑人员的三张留言卡,前两张虽然看不出留言者的具体身份信息,但从留言内推测,应该分别是服刑人员的妻子、兄弟所留,都是寥寥几字,其中一张仅仅留有一串电话号码,且落款无名无姓无日期。对于服刑人员及家属来说,会见留言的机会本来就十分宝贵,一般人都会十分珍惜,这种浪费留言机会的现象让人心生疑虑。
最后一张是位母亲写给儿子的,这位母亲文化程度不高,但字迹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写满了整张留言纸。留言里不仅有一段描述自己在外打工,现在身体健康不缺钱,让儿子放心的文字,还附上了自己在外打工的详细地址,地址详尽到门牌号,邮编详细到城区,座机标上了区号,手机甚至标记了17951,给人的感觉是,怕儿子改造出狱后找不到自己。留言最后,这位母亲宽慰儿子,要安心改造,早日出狱,重返社会。落款工工整整的写到:“母亲:xxx,20xx年9月25日”。
第一眼看这三张留言,普通人也很容易联想到三词:“酒肉兄弟”“分飞的夫妇”以及“舐犊深情”,尤其母亲给儿子的留言,虽然语言朴实,但母亲满满的温情,无限的母爱以及对孩子重归社会的无限信心都跃然纸上,让看者动容。
但从一名准监狱人民警察的角度观察,这三张纸却并不简单,里面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第一份留言,那串电话号码会不会是服刑人员狱外酒肉兄弟所留?他们会不会以此沟通?这个号码需不需要进一步重点关注?第二份留言,妻子留给丈夫的冷冰冰的一句话,是不是预示着这对夫妇近期感情出了问题?这种情况会不会引起服刑人员情绪波动,继而不利于其改造?第三份留言不仅服刑人员看了感动,就连管教警察看了都为之动容。服刑人员的家庭对他们的正确态度,以及各界人士的关怀与鼓励,对服刑人员主动改造动机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在我看来,第一二份留言传递给服刑人员的态度,对服刑人员的改造来说是无用的,甚至是消极的,而第三份留言,是母亲带给孩子改造的心灵鸡汤,是我们希望看见的,家庭留给服刑人员的留言。
新警的心得体会篇3
一晃眼,实习时间即将结束,这一路上,我最想感谢的四个人就是我的两个实习伙伴:璐璐和祝雷,没有他们的陪伴,支持和鼓励,我想这次实习不会这么轻松快乐,他们让我感到不孤单,也给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和宝贵的建议;另外就是我的指导老师胡老师和一直和我辩论不休的贾老师,胡老师的爽朗热情、真诚最重要的是对我的想法无条件的包容和支持真的让我感觉很幸运也很幸福,贾老师典型的现实主义和>我的理想主义经常在胡主任办公室展开辩论,我喜欢赏识教育,他主张批评教育;我力挺个性化辅导的有效性,他坚持学校集体教育的局限性;我推崇一切从人性出发,他坚守一切从行为强化;有时候我们也会达成一些共识,比如说家庭教育在孩子习惯养成,行为纠正,观念改变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要想孩子改变,家长先做出改变,但是父母也有自己的苦楚呀,有的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外奔波,忽视了对孩子的关注和教育;有的父母几十年养成的固有习性和顽固的理念又谈何轻易改变;有的父母没有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理念,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而老师呢,说起来也有道不尽的无奈,一个班四五十个同学真正爱学习的没几个,那么多该如何一个个对他们进行个体辅导教育,是否教育会影响到其他老师的教学活动,一个老师带几个班的课,有时间在某个同学身上花费太多精力吗?更何况这样的学生刚说完回头就忘的一干二净,没有效果索性老师也就麻木了,有的老师凭着自己几十年的从教经历早已形成职业怠倦,还有的老师又怎满足一点微薄的教师收入,总想着通过其他渠道赚点钱等等??总之,他们会给你说出一千个无奈的理由,让你听了后感觉合情合理,但再一想,从现实角度的确可以理解,但从职业道德或者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讲,这些理由能成立吗?孩子在家里感觉不到真正的爱,真正的关注和引导,内心缺乏情感慰藉,在学校经常遇到老师的批评责骂,没有学习动力,破罐子破摔也是顺其自然的,但真的可以这样吗?家庭教育迫在眉睫,家庭收入保障更是刻不容缓,教师的职业怠倦,教师的职业收入,教师的工作激情又该如何改善?这一切,让我从贾老师那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实习期间,我上了三次数学辅导课,前两次是九年级的数学课,后一次是七年级的数学课,给我一个共同的感受:上课不像是在课堂,倒像是在游乐场所,班上风气异常活跃,肆无忌惮,真的不知道他们的内心还追求什么,还敬畏什么?听了几节老师的课,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堂郑老师的政治课,我真的不知道每一次在这样混乱的状态下讲课会有什么样的效果,老师这样日复一日感受又是如何?根据每个老师的讲课风格不同,学生的活跃程度自然也就不同,有的不让玩那就索性睡觉,反正就是不愿学习。这时候你给他讲道理还有用吗?没有!就是父母站在他旁边,我想也不过如此,我承认,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但我依然不想采用那种批评惩罚式的方法去让他们有所改变,我想从内心深处激发他们,我该如何去做?
从一开始,刚走进四中的会议报告厅,刚听到马主任把给我们宣布我们的指导老师时,我一直都很期待自己会被分给一位什么样的老师,当我听到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