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心得体会,我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从而提高自我认知,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分享自己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帮助他人避免类似的错误,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国志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三国志心得体会篇1
有这样一本书,它的作者凭着它流芳千古;它也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中国文坛的里程碑;它的名字从此载入史册。这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演义体小说,也是最有名的一部。这本书创造了许多琅琅上口的故事,许多已被改编成京剧、电影。这本书的名字叫:《三国演义》。它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但是,在这部着作的背后,还有一部着作,它就是——《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国别史。如果说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那么,《三国志》几乎是有实无虚。可以说,读《三国演义》是享受,读《三国志》是学习。在《三国志》中,我认识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有才华横溢又忠心耿耿的政治天才诸葛亮;有勇冠三军又生性高傲的武神关羽;有精明强干晚年又昏庸无比的吴主孙权;有杀人如麻又爱才如命的魏武帝曹操……
陈寿用生动的笔风,细腻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制造了一份份详细的“个人简历”。另外,我也从《三国志》中了解到许多人生的真谛。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告诉我们骄兵必败;空城计告诉我们有时虚比实更真;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告诉我们忠义是做人的本质,也是做事的原则……书中含有很多的道理值得我们去揣摩和探索。《三国志》之所以成为历史名著,不仅仅因为它的历史价值,还因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国志》不仅对研究历史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对其它许多方面有莫大的帮助。
比如,在商业方面,首先要培养出多个有能力又忠心耿耿的心腹,然后委以重任,这样企业就可能蒸蒸日上。还要认真思考:为什么曹操杀人如麻,他手下将官仍愿为其赴汤蹈火?他用什么方法博得将心的呢?还可以研究三个国家是如何衰败、兴盛的呢?《三国志》也是一部大书,一部不亚于红楼的宝典,其中的奥秘无穷无尽。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连接了现代通向古代的桥梁,有些人看完《三国志》,很可能就不会再读《三国演义》了。这样不对,因为一个是艺术,一个是历史;必须公平对待,这样我们的知识面就会更加广泛,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相信,你在看完《三国志》之后,对《三国演义》里人物的看法会有改变。
三国志心得体会篇2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有人说过:“你我他,无论喧嚣与寂寞,一切都将成为历史。”泱泱华夏二千多年的传承,在我看来,没有任何国家的历史能与他相提并论。史学家把整个中国演变的菁华,立著于书,流传至今。其中,《三国志》是史书中的经典之作。
我有幸阅读这本苦涩,严谨,简练,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史书。说它苦涩,是因其简练。在《曹操本纪》中,陈寿写赤壁之战寥寥几笔带过,你根本无法读出那帆船蔽日,飞火漫天的恢弘场面。后来的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大概也是出于简练的原因吧。陈寿能恪守史书不虚美,不隐恶的特点,勾勒出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历史形象:统兵能力强却又刚愎自用的关羽,富国强、御兵弱的诸葛亮,具有完美高尚品格却受“忠汉”局限的士大夫代表荀!桓龈隼史人物在他的笔下显现的不只是人物的生平,连内心的活动与政治思想都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其笔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抓住要害,切入实际。但受各方面的影响,也会有曲笔,甚至张冠李戴。
?三国志》的另一特点是对正义、善良、忠君、坚韧等一系列优秀品质的赞扬与向往。陈寿父亲获罪被诸葛亮处死,而陈寿却能在《三国志》为其单独立传,并给予诸葛亮高度评价。可见,有“良史之才”的陈寿,在写《三国志》是秉承公正、正义的态度下笔的。而且在传记结尾处,陈寿会写出自己对人物的评价与看法。这些语段,使陈寿自己也化身成一个读者,叙说自己的见解与读者交流。
古人语:“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三国志》是本精炼却又冗长的史诗。我所理解的仅仅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这部文化瑰宝需要停下来细细品味。
三国志心得体会篇3
以前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就读《三国演义》。可是三国历史并不是《三国演义》记载的那样,于是我就买了本《三国志》,想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是记述书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间这段历史的一部史学名著,他技术的主要是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称《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的六十年历史。
作者陈寿四十八岁时开始着手整理三国史事,先后?成《魏书》、《蜀书》、《吴书》,所以称为《三国志》。《魏书》由“纪”和“传”两部分组成,纪包括武帝纪、、明帝纪、文帝纪、三少帝纪四篇。传以后姬传为首。《蜀书》、《吴书》只有传没有纪。
最让我印象深刻人物是周瑜。在《三国演义》里,周瑜是个嫉贤妒能的伪君子,还很阴险,几次想把刘备和诸葛亮干掉,却都没成功。但《三国志》中的周瑜却是个正义凛然的真君子。吴国其他大臣都极力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只有周瑜和鲁肃劝说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这证明周瑜和鲁肃的眼光比其他的大臣的眼光要远。周瑜还把曹操跟吴国决战的弊端一一说清,使孙权抗曹的决心更加坚定了。这说明了周瑜在考虑问题时很仔细,细致,一点蛛丝马迹都不放过。他在赤壁之战中用火攻破了曹操的连环船;在南郡以卧床不起为诱饵,把曹仁吸引过来,然后一口“吃掉”。这说明了周瑜在军事造诣上很有成就。只可惜在前往巴丘的路上病死了,死时才三十六岁。陈寿称赞周瑜“出人之众表,实为奇才也!
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画面,这本书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
三国志心得体会篇4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个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但这仅仅是小说不能带表历史。
?三国志》当然也是写的这些,不过是以人为题,还有就是他是历史。这些过程我就不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在三国这段悠久的历史中,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到底周瑜是不是像罗贯中所说的小肚鸡肠和阴险狡诈呢?为此,我查阅了很多资料,直到读了一下三国志,我才明白:周瑜在历史中不是像在《三国演义》里的一样。他很年轻就挂帅上阵,孙策还临终托故给他。可见他在吴军中的形象有多么好。哪为什么罗贯中要把他写得那么坏呢?原来是罗贯中对诸葛亮有种寄托,把周瑜写坏点可以村托出诸葛亮的好。这下子,本来周瑜没有这件坏事变成了有这件坏事,本来周瑜有这件好事变成了没有这件好事。你们说他惨不惨啊!罗贯中觉得这样子还不够,还要把诸葛亮再神话一下,就又多了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等罗贯中编出来的故事。这下可好,《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大了,人们就把《三国演义》当成了历史,渐渐忽略了《三国志》。从人们口里传出来的就只有周瑜的'一些或自己本身或罗贯中编上去的一些坏毛病,而没有了罗贯中的好了。
我觉得,在熟读小说《三国演义》的同时,不妨也来读读原汁原味的历史《三国志》。
三国志心得体会篇5
?三国志》中,我最欣赏的则是曹操。曹操在那个诸侯称雄的年代,可谓是天下罕见的全才。
他文武双全,官拜骁骑校尉(仅次于将军),足见其勇略。董卓进京,不少满口仁义的汉室栋梁对董卓的恶行是敢怒而不敢言。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