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培训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4-07-04 作者:Brave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提升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的宝贵财富,是智慧的积累,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转型培训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转型培训心得体会5篇

转型培训心得体会篇1

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行业,与一国综合国力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化工产业由于规模体量大、产业链条长、资本技术密集、带动作用广、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等特征,受到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化工产业存在结构不优、技术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环保压力大、安全管理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今天我们从国际化工产业发展的趋势开始,探讨一下我国应该如何借鉴发达国家化工产业发展的经验。

一、国际化工产业发展新趋势

(一)化工产业格局:向亚太地区集中

近年来,全球化工产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5年,世界化工产品销售额35340亿欧元,近10年年均增速超过10%。以中国为主的亚太地区表现抢眼,2015年中国化工产品销售额占全球比重高达39.9%,是2005年(11.6%)的3倍多,超过后面9个国家销售额的总和,是北美地区和欧盟市场销售额的总和。

与之相对应,欧盟逐渐丧失了在世界化工产品销售额排名中的最高位置。2005—2015年,欧盟化工产品销售额占全球比重从28.2%降低至14.7%,下降了13.5个百分点。北美地区化工产品销售额占全球比重从25.3%降低至16.5%,下降了8.8个百分点。展望未来,亚太地区将成为全球化工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但欧洲化学工业仍然是引领者,且是一个高度创新的行业。

(二)化工产业升级: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行业发展主流

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出台了很多环境方面的政策、法规,同时环境执法力度也在逐步提高,化工企业需要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安全环保的技术,加强与信息化技术融合,尽可能地发展环保型产品,实现清洁生产,并在节约能源和资源方面,采用先进工艺技术,降低原材料消耗;配备废水、废气、废固处理设备,最大限度地降低三废排放量,增加节水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等。可以说,“绿色化工”已经成为行业发展潮流。

(三)企业空间布局:上下游一体化和园区化步伐加快

国外的石化园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实现了上下游一体化,产生了集聚规模效应,到达了高质量发展水平。美国墨西哥湾地区、日本东京湾、韩国沿海港口地区、德国的莱茵河畔等,都是通过集中投资、一体化经营,最大程度地共享原料供应,降低石油和石化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在高油价时代的竞争力。

比如,比利时安特卫普化工区位于欧洲的中心,毗邻欧共体总部布鲁塞尔,地处公路、铁路、水路的交通枢纽处,是无与伦比的货物储存与分配中心。化工区内的企业虽然归属不同的投资者,但企业之间依靠规范的运作机制,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实现了一体化发展(即生产装置互联、上下游产品互供、管道互通、投资相互渗透),从而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与之对比,我国化工产业的问题和差距比较明显。

一是创新重视不够。

国外化工企业普遍把研发创新能力看作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专利水平,并积极构建开放性和国际化的创新体系。根据欧洲化工协会统计,2015年欧美发达国家化工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重在1.7%左右,日本更是高达4%,而中国化工行业研发投入占全行业销售收入比重较低,仅为0.8%。

从专利申请量看,中国化工企业专利申请量逐年增长,但发明专利中跨国公司占比明显高于中国本土企业,且跨国公司的发明专利大多分布在下游的炼制和化工领域,而中国本土企业大多分布在油气开发等上游领域,在专利实施率和转化率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

二是竞争优势不强。

虽然近年来我国化工行业整体规模快速壮大,但企业竞争力、盈利能力、人均收入等方面指标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在人均收入、人均利润等部分指标上我国部分企业不足全球领先企业的1/10。加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是我国化工产业必须要下大力气补齐的短板。

三是一体化程度不高。

几乎所有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都贯穿了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如德国巴斯夫的一体化理念诞生于德国路德维希港的一体化基地,之后该理念不断完善,并推广到其位于南京和马来西亚的一体化项目。

埃克森美孚公司90%以上的化工生产、炼油和天然气生产都实现了一体化。而国内化工企业一体化程度亟待提升,部分化工园区产业门类混杂,化工企业毗邻食品企业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些化工园区虽然都是化工企业,但彼此之间产品没有关联。

四是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近年来,我国化工产业突出生态环保导向,推进绿色发展取得突出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资源能源消耗总量高,“三废”排放量大,特别是石化行业vocs(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高,近年来占工业源vocs排放量的比重超过40%,成为vocs治理的重点行业。

此外,由于石化行业原料种类多、工艺路线长,产生的废物种类多、成分复杂、处理困难,造成污染治理难度较大,安全环保事件时有发生。部分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环保意识薄弱,投入不足,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落后,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突出。

二、国外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

(一)通过提高环保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发达国家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是通过提高环保标准,迫使行业从基础型、高污染逐步向清洁型、高技术含量转变。

比如,二战以后,美国工业发展导致大气及水体污染严重。由此,美国开启了污染防治进程,通过建立监管机构、提高技术标准水平、采用经济激励、调动公众参与等多种措施逐步改善了生态环境。

英国治理大气污染也是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制定严格标准、积极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扩大清洁燃料使用等综合治理,才最终取得成功。需要指出的是,英国更是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努力。

(二)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保障化工产业健康运行

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法律手段,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促进化工产业健康发展。如英国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从早期的《烟尘禁止法案》(1821)、《德比法案》开始,一直到后来的《清洁空气法案i》(1956)、《清洁空气法案ii》(1968)、《污染控制方案》(1974)等,连续出台了多个法案促进重化工业转型升级和污染治理,给公众和企业明确的预期。

德国制定了《联邦污染防治法》作为安全环保工作的基本大法,与《联邦防泄漏法》《消防法》《联邦污染防护条例》《处理有害物质的特殊规定》以及欧盟《塞维索ii准则》等共同构成化工企业安全、环保工作的基本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对化工企业从规划、建设、运行直至废弃物处置全生命周期过程的安全、环保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统一完善的法律框架体系可有效避免法规不一、标准不一、政令不一的问题,并给与企业一个透明的、公平公正的预期,有利于政府部门协调对化工企业、化工园区的安全、健康、环保、消防、设备等工作的监管,也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

(三)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和民间机构的作用

德国高度重视行业自律、公众和行业协会参与等对化工产业升级的作用。德国北威州鲁尔地区及其所辖的科隆市附近,就有覆盖联邦(全德国)的原材料与化工同业公会、科隆化工联盟、化工合作网等多个行业性组织在发挥作用。行业自律组织的高度发达,不仅有效地促进了行业健康发展,在安全技术研发推广、安全管理及行业自律监督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些科研机构和大学也为化学工业提供

...
《转型培训心得体会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