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人也会在自己的岗位发光发热,相关的事迹材料我们一定要记录,在平常生活中,大家都会碰到过事迹,对发生的事迹都不陌生,我们怎么来写事迹材料呢,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员除雪事迹材料参考6篇,供大家参考。
员除雪事迹材料篇1
,女,中共员,20xx年7月毕业于x大学,研究生学历,经济师。20xx年7月进入工作,现为人力资源科科员,主管人事调配、职称评定及技能鉴定工作。20xx年度被永宁采油厂评为先进生产者。
作为一名共产员,她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在自身岗位工作中尽职尽责,兢兢业业,满腔热忱,勇于奉献,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赢得了领导的肯定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
一、注重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入以来,她一直以一名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她认真学习,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她把科学发展观、群众路线等重要思想的学习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把为人民服务、为基层服务贯穿于本职工作中。何颖同志所在的人力资源科是一个政策性、专业性较强的部门,为了做好本职工作,她潜心钻研专业知识,经过多年锻炼和实践,在政治上日渐成熟,在工作中能够独挡一面,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并分别于20xx年、20xx年通过努力学习考取了人力资源师、经济师资格证书;但她并不满足,密切关注公司劳动用工相关政策的变化,以便能够准确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信息。
二、立足本职工作,服务职工
她立足本职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无论是在于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配合上,还是在本职工作完成方面,她都通过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时刻保持严谨细致、求实苦干的作风圆满的完成工作任务;真证体现了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听得进意见,改得了不足的工作作风;她积极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模范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为人民、为、为社会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她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从没有半句怨言,默默的在岗位上干好每一件事,她不忘记自己是一名一名共产员,要发扬模范带头作用,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脚踏实地;以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共产员的先进性,也带动着、感染着身边的同事,正所谓:无私奉献的模范,恪尽职守的表率。
三、团结和谐、助人为乐
在生活中,她是一位开朗、乐观的同志,待人真诚,与人为善,人际关系处理的很妥当,乐于助人,每次同事有事都会主动帮忙;工作中,她兢兢业业,以工作为先,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忙时经常加班,但从未有过怨言。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她清醒意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把握新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和适应社会的发展,她将坚持学习并做到学以致用,以用业余时间翻看一些专业书籍,浏览一些专业网站,学习和把握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的素质,为永宁采油厂的发展贡献一份的力量。
员除雪事迹材料篇2
在衡东县栗木乡双泉村及附近十几个村落的田间、水塘边,一位80岁老人弯腰捡起一个个废弃农药瓶,这一场景已为人熟悉。为了让乡亲们不再遭遇被农药瓶碎片割伤的悲剧,8年来,他风雨无阻,默默坚守,共捡回了80多吨农药瓶和碎玻璃渣。
农民只是老人其中的一个身份,他还有另外一个引以为豪的身份:中国共产员。新中国成立那年,19岁的他壮志满怀地加入“地下”组织,并立誓:“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1951年,老人远离家乡参加抗美援朝,并荣立三等功。六年后,他回国务农,不过从此心中多了一份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人情怀。
这位老人名字叫胡梅芳。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员,我只想为乡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一、先入“”后入“团”
胡梅芳常常觉得,自己这一辈子注定和中国共产有着不解情缘。
1949年,衡东县栗木乡双泉村昏暗的地下防空洞内,4个小伙热血沸腾,紧握拳头,神情肃穆,对着旗坚毅宣誓:“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胡梅芳便是其中的一员。这年,在家务农的胡梅芳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在同村伙伴彭亚南父亲的介绍下,秘密加入了地下组织。
胡梅芳与其他地下员冒着生命危险,宣传的方针政策,暗中调查土改情况,秘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有好几次都差点暴露身份,被_抓获。
“别人是先入团后入,我是先入后入团。”回忆这段特殊的经历,胡梅芳嘴角扬起淡淡的笑容。1951年1月,他光荣入伍,却没有公开自己的员身份。一个月后,由于胡梅芳在部队表现优异,当时部队团长主动推荐其入团。为了不暴露自己的员身份,胡梅芳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51年8月,胡梅芳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进,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采访中,胡老唱起这首歌,声音嘹亮,深情款款,唱到最后,眼中溢满了泪水。
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美军飞机盘旋在上空密集轰炸,即使躲在防空洞里,都能听到阵阵“轰隆隆”的惊天巨响。“马路被炸得面目全非,全是一个个大窟窿!”胡老说,在那样的环境中,危机四伏,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他主要担任通讯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中呆了两年之久,他因此患上了眩晕症,现在,只要一搭乘摩托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就会满脑的巨响,导致剧烈眩晕。
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签署了停战协议。胡梅芳因忠诚组织、办事扎实荣立三等功。战后,他并没有返国,而是扎根朝鲜进行和平建设,帮老百姓建房子、锄草、插田等,直到4年后方返回国内。
二、8年捡回80吨农药瓶
浓密偏黑的头发、炯炯有神的眼睛,虽已是80高龄,但胡梅芳与同龄老人相比显得格外的精神矍铄,走起路来像一阵风。
“我这人闲不住,总喜欢找点事情来做!”见不得荒田摞土,已经有多年没有种田的胡老,近年又开始种田了。近日,记者前往胡梅芳家采访时,老人正从田里回来,双脚满是泥巴。
胡梅芳为何捡农药瓶?这还得从一个故事说起。,本村一村民农忙后,脚不小心被田埂上一块农药瓶的碎片给割伤。也许是农药瓶上残留的毒液所致,后来这名村民的脚虽伤愈,却留下了后遗症。
这件悲剧令他深深震撼,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不让这样的悲剧再上演。而他所能做的就是收集人们丢掉的废农药瓶。
一辆手推车、一顶草帽、一个水壶……胡梅芳不知疲惫地弯腰捡起一个个废弃的农药瓶,甚至连指甲大小的碎玻璃他都不放过。水库、塘坝、渠道……有水的地方,总能寻觅到胡梅芳熟悉的身影。
8年间,胡梅芳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他以本村为中心,西到20公里之外的双田、红茶亭等村,东到官庄村、霞流、吴集乡,总共走遍附近十几个村,累计行程达千余公里。
一个个废弃农药瓶、一车车废弃农药瓶……8年风雨无阻的坚持,胡梅芳共从田间地头捡回80多吨农药瓶和碎玻璃渣。最初捡来的农药瓶和玻璃渣还有地方放,可后来捡得多了,家里也堆满了,他又把这些农药瓶和玻璃渣卖到回收玻璃的商家。可是一斤碎玻璃也就三、四分钱,有时候一车玻璃还抵不了运费。有些村民不理解,觉得胡梅芳放着清闲日子不过,一把年纪了还瞎折腾,完全是“犯傻”。
有人问他:“您多年花这么大的精力在捡瓶子上。值得吗?”他说:“我老了,做不了大事,捡几个农药瓶,帮乡亲们尽点小力”。“您以后还会不会继续捡下去吗?“对,只要我能走得动,我就会一直捡下去!”回答斩钉截铁。
双泉村村支部书记赵新生说:“老胡,这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