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成功的事迹材料可以产生宣传典型,推动工作的作用,事迹是文体中特别有着发扬正气的意义,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延·巴特尔先进事迹6篇,供大家参考。
延·巴特尔先进事迹篇1
1976年,复出后的廷懋将军出任内蒙古军区政委、内蒙古自治区委第二书记。与此同时,知青可以返城的政策也出台了。在萨茹拉图亚知青点,人们普遍认为,第一个返城的知青肯定是廷·巴特尔,一个简单的理由就是他的父亲是自治区的高层领导,而是事实却让大家看到的是相反的结论。廷·巴特尔不仅不是第一个返城的知青,而是40名知青中唯一扎根在萨茹拉图亚草原的知青。
草原和草原人民给予廷·巴特尔以极大信任,让他去经营和管理乳品厂,一年干下来,廷·巴特尔楞是让这个濒临倒闭的乳品厂盈利5万元。廷·巴特尔在熟悉草原的过程中找到了有所作为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支点。他渴望加入中国共产,他在入志愿书上郑重地写下“廷·巴特尔”4个字。老将军廷懋给儿子的礼物是一本《章》,并语重心长地叮嘱:“好好学,千万不能辜负组织的期望。”
1981年秋,廷·巴特尔在美丽的高格斯台河畔与美丽的蒙族姑娘额尔登其其格组建起幸福的家庭。
1993年,已经出任萨如拉图亚嘎查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又面临一次考验。北京军区按政策规定要在北京为廷懋将军修建一座小楼,并安排一名子女随同进京。对巴·特尔来说,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但他已经把生命融进萨如拉图亚的廷·巴特尔,舍不得已经围封的草原,舍不得他亲手绘制的草原建设蓝图。他对父母说:“我的事业在萨如拉图亚,我深情地热爱着这片草原!”萨如拉图亚位于浑善克沙地西北边缘,面积437.5 平方公里。这里曾是一望无际的草原,108眼泉水汇聚而成的高格斯如河在这里流过。
20世纪80年代,牧区开始推行草原畜牧双承包制。这一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的养畜积极性,但却缺少对牧民的科学引导,导致牧民在追求养畜头数时无视对草原的破坏,使草原变成黄沙漫漫的沙地,廷·巴特尔大声疾呼:不能这样下去了,否则,就连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也将不复存在!廷·巴特尔从这户牧民家里出来,又进那户牧民家里,苦口婆心和每一个牧民商量、探讨围封退化草原、禁牧沙化草原的事情,然而,牧民们还是不接受他的观点和理论。
廷·巴特尔想,共产员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率先垂范,牧民之所以不接受他的观点和理论,是因为这种观点和理论还没有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
延·巴特尔先进事迹篇2
夏季的草原绿草如茵,各种野花争相绽放。清晨,廷·巴特尔像往常一样漫步在自家草场,身边不时有小动物从草丛中跃出。此时,他会停下脚步,掏出手机进行抓拍,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惬意的笑容。
廷·巴特尔,男,蒙古族,中共员,1955年6月出生,开国少将廷懋之子,的_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原支部书记。
“巴特尔”蒙古语意为“英雄”,廷·巴特尔也是当地牧民心中的英雄。1974年,廷·巴特尔离开城市来到牧区,成为一名普通牧民。40多年来,他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将草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带领牧民通过划区轮牧、建设草原、科学养殖、多渠道增收走出了一条草原增绿与牧民增收的双赢之路。廷·巴特尔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改革先锋”等称号,“七一”前夕荣获“_”,被牧民誉为致富带头人。
一颗红心只为这片草原和人民
20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一名高干子弟,廷·巴特尔高中毕业后,走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插队到了苍凉、偏远、闭塞的萨如拉图雅草原。
廷·巴特尔回忆:刚到嘎查时,牧民们夜里睡觉连被褥都没有,照明是棉花捻插在羊油里面点燃,写一封信寄到呼和浩特要半年时间。
面对陌生的环境,一切都需从头学起。从蒙语到骑马、放牧、打草,廷·巴特尔每一样都用心学习琢磨,两年时间,蒙语交流和牧区生产生活知识基本掌握,有些技能还成了行家里手。
返城热潮开始后,在萨如拉图雅知青点,人们都认为第一个返城的知青肯定是廷·巴特尔。而事实恰恰相反,送走除他之外的最后一名返城知青,廷·巴特尔在萨如拉图雅嘎查扎下了根。
廷·巴特尔的真心换来了草原人民的信任。领导让他去经营乳品厂,廷·巴特尔欣然接受,开始四处奔走,学经验、换设备、跑销路,一年下来,硬是让濒临倒闭的乳品厂扭亏为盈,当年就营利5万多元。1981年秋,廷·巴特尔在美丽的高格斯台河畔与美丽的蒙古族姑娘额尔登其其格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廷·巴特尔在萨如拉图雅不仅找到了心上人,也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支点,加入了中国共产。老将军廷懋送给儿子的礼物是一本《章》,并语重心长地叮嘱:“千万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那一刻,他感觉自己的责任更大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1993年,任萨如拉图雅嘎查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又一次面临考验,按政策他可以随父亲到北京工作和生活。对他来说,这次机会非常难得。但面对严重退化的草场、贫穷的牧民、已经围封的草原和他亲手绘制的蓝图,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他决心留下来。他对父亲说:“这里的牧民太穷了,我有点文化,我要留下来。”他的想法得到了父亲的支持。
廷·巴特尔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时刻装在心里,是一名共产员的责任。”
萨如拉图雅嘎查有83户牧民,如星星般散落在草原的各个角落,从一家到另一家,最远距离超过80公里。2001年,锡林郭勒草原遭受了一场罕见的雪灾。廷·巴特尔牵挂着雪灾中的每一户牧民,带领人们硬是用铁锹开出一条条通往牧户家的“雪路”,把的关怀送到每一户牧民家里,送到每一个牧民心中。
围封禁牧让贫瘠草原重获生机
萨如拉图雅,汉语意为“美丽的霞光”。嘎查所在的阿巴嘎旗,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北缘,面积437.5平方公里。这里曾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水草肥美的天然牧场,108眼泉水汇聚而成的高格斯台河从这里流过。
20世纪80年代,由于放牧过度,草原加速退化。廷·巴特尔刚到这里的时候,草原上经常泛起黄沙,环境日益恶劣。
1983年,政府实行草畜双承包。作为当时的嘎查长,廷·巴特尔承包了全嘎查退化最严重的草场。近6000亩草场,大部分被白沙覆盖,草场毗邻的高格斯台河两旁全是盐碱地。走遍了草场的每个角落,廷·巴特尔发现,传统的数量型游牧是导致草场退化的根本原因。
廷·巴特尔意识到,不能再无节制地放牧了,要让草原休息休息,必须尽快围封退化草原、禁牧沙化草地。可是草原不放牧,让牧民咋活?廷·巴特尔想,共产员要率先垂范,“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此时,正赶上盟委、行署实施“围封禁牧、集约经营”战略。他的想法与上级政府的思路不谋而合。搞草场修复,不能一个模式。夫妻俩买来角钢,分批分类拉起了网围栏。草场分四季轮牧,打了井,还在沙化严重的草场撒播草籽、种植饲料玉米。
为了找到治沙办法,他曾走遍方圆百里的沙窝子,又托城里的父母送来优质草籽、树种,并广泛种植沙柳、杨柴和榆树,有效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
他卖掉了自家的60只羊,圈起300多亩草场进行封育,结果第二年就打了9马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两年后,曾经最差的草场养出了最肥壮的牛羊。围栏轮牧也让廷·巴特尔家的草场停止了退化。
2006年,廷·巴特尔又完善划区轮牧,把全部草牧场划分成9块,面积最大的一块为夏季草场,其余8块为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