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先进事迹8篇

时间:2023-07-20 作者:Brave 信息资讯

事迹简单的说就是人物过去发生过的故事,在每天的生活里,大家都会接触到事迹,对各类事迹都不陌生,我们怎样完成事迹材料呢,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守护先进事迹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守护先进事迹8篇

守护先进事迹篇1

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家”,陆地上有我们人的家,可是其他生物都在找属于它们的“家”。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类大量砍伐树木,大量污染河水。瞧!其他生物都在抱怨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生物伙伴们的心声,体会一下它们的感受。

先听一下鱼儿们的心声:人们太坏了!他们放出污水污染我们的家园——大海,让我们的同胞兄弟死亡,它们的父母和它们的朋友都哭得死去活来;你们还用可恶和可怕的渔网捕捉我们,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同胞们被捕捉走,心里很害怕,就往深处游,我们的同胞有些受不了深处的气压,就死去了,有些挺了过去,但是最后还是被大鱼当晚餐。只有少数逃脱,这使我们的品种大大减少,可是你们还要捕捉我们!

再听听鸟儿们的心声:我们的遭遇和鱼儿们的遭遇差不多。你们人类大砍大伐、乱砍滥伐树木使我们的家园——森林被破坏了,害得我们无“树”可居,只好把家搬到灌木丛上。结果一条毒蛇一扭一扭地爬过来,把我们家庭的小太阳——雏鸟吃了,结果它的父母很绝望;还有,你们人类往天上排烟,我们的同胞有一次去觅食,不小心闻了浓烟,结果被呛死了;你们还用鸟枪打我们,用捕鸟器捕捉我们,我们又没犯罪,干嘛打我们,捉我们!你们一点都不爱护我们!

听了这两上小动物的心声,其他生物的心声你们应该猜到了吧,这里就不一一说了。

你们还想再见到美丽的大自然吗?还想再见到这一个个充满生机的小生命吗?还想看见这些小生命没有“家”,继续过流浪生活吗?那就让我们提倡“爱护鸟类,保护大自然”,并行动起来吧!

守护先进事迹篇2

位于乌兰察布市兴和县的苏木山森林公园花香鸟鸣,风景如画。很难想象,眼前这片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场,几十年前曾是寸草不生的荒山。沧桑巨变的背后,有这样一位“塞上愚公”—苏木山林场原场长董鸿儒。

60多年前,为了找到合适树种,董鸿儒每天带着干粮,在当地大大小小的山头上寻觅。他和工人们一起背着七八十斤重的树苗或水箱,最远要爬到15里外的地方去种树……

功夫不负苦心人。从一棵树到一片林,目前苏木山森林面积达18.6万亩,以华北落叶松为主的1000多万株树木,连绵铺开在几十个山头。如今,83岁的董鸿儒像青山上的“不老松”,坚持作义务宣讲,讲述苏木山的故事,在他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加入植树造林的队伍中……

从昔日的荒山到葱茏的林场,以董鸿儒为代表的苏木山第一代务林人无私奉献,接续奋斗,建起了一片18.6万亩的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如今,新一代务林人接过接力棒,努力让青山变金山。

从北京参加全国最美自然守护者发布会回来,83岁的董鸿儒心里依旧惦记着苏木山;已经入秋,天干物燥,他时常叮嘱苏木山林场现任支部书记,也是老人的儿子董存战,要他带领林场职工注意防火,时刻巡山。

此时,36岁的护林员袁东东就在苏木山上巡山。防火关键期,他每天都要上山巡护。袁东东从小在林场长大,以董鸿儒为代表的老一辈艰苦奋斗,再造和扮绿苏木山的过程,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2016年,他从城市选择回到这片山林。袁东东感慨地说:“以董鸿儒为代表的老一辈造林人,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为我们留下了一座绿色宝库,作为新一代的护林人,我将会坚持以林为家,精心呵护好苏木山的一草一木,以实际行动守护好身后的这片绿水青山!

对于这次获得的国家荣誉,董鸿儒十分珍惜。在老人看来,这份荣誉应该属于他心中的苏木山。他说:“能去北京参加全国最美自然守护者发布会,我从内心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今后我要继续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征程中,当好最美自然守护者,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再做新贡献。”

守护先进事迹篇3

他们是哨兵,从高山平原、大海小岛到塞外林场,看护着山水林田湖草沙,预报着地质灾害、海洋风暴,坚守着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这是中央宣传部、自然资源部即将联合发布的2021年“最美自然守护者”先进事迹。他们包括9位个人、1个集体,代表着自然资源管理系统150万名自然守护者。

守护是一辈子的事

那一年,董鸿儒19岁。他惜别新婚妻子,背起行囊,步行到县城40公里外的苏木山当起护林员。这一去就是一辈子守护。

如今已83岁的董鸿儒,1958年参加工作,历任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林场护林员、工程师、林场场长并兼任县林业局副局长、县政协副主席。

无论当林业局长还是县政协副主席,他都有一个要求:不去机关上班,留在林场。他带着林场职工,用42年,把荒山秃岭变成18.6万亩森林。

对姜文凯来说,小岛就是一辈子。千里岩是黄海中部一座孤岛,作为我国北方环境十分艰苦的海洋监测站,地处海路要道,观测数据对发布风暴潮预警报、确保航行安全十分重要。

从东边到西边240步,从南边到北边820步,从码头到70多米高的观测站370级台阶,在这个0.135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姜文凯守了25年,加上守护其他小岛13年,他把青春献给了海洋监测。

对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高川乡自然资源所原负责人马银国来说,高山峡谷就是一辈子。高川乡平均海拔1500米,山高路陡、沟壑纵横、险象环生,有汶川大地震形成的亚洲最大滑坡体“大光包”,滑坡、崩塌、泥石流多发。

马银国自编《守护生命安全》等宣传稿350余篇,把防灾减灾知识送到区内家家户户。173平方公里土地上,41年,他累计走了12万余公里。

用科技叩响自然之门

作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首席科学家,殷跃平守护的是三峡库区到青藏高原的地灾防治。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保障库区120万移民地质安全是重中之重。殷跃平持续跟踪研究库区地质安全问题,成为三峡库区地质安全的著名专家。他把三峡库区防灾理论,成功运用于四川、云南、西藏等特大滑坡工程治理。

传统看法认为每个滑坡都不一样,预警监测是世界难题。殷跃平提出滑坡有“共性”,均属斜坡运动,可以进行普适性监测,通过成灾机理研究,找到滑坡共性,建立预警模型,地灾监测预警走上科技支撑之路。

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科技创新中心主任李大鹏,是“与金子打交道的人”。金矿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山东探明黄金储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但勘探开采深度较浅,超深部勘查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李大鹏所在团队通过创新成矿理论,实现鲁西归来庄矿田深部金矿资源量增加20余吨的新突破;在莱州焦家金矿带成功实施“中国岩金第一见矿深钻”,在近3266米处发现厚达25米的目前我国最深金矿体,攻克金矿深部资源勘查难关。

任秀波,作为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办公室主任,两次参加珠峰复测。2005年珠峰复测,他在海拔6500米以上区域作业达43天,在海拔7028米的营地写下入申请书,在海拔7500米突遇特大暴风雪,冒着双手被截肢危险摘下羽绒手套进行20多分钟测绘作业,成功将重力测量推进到海拔7790米,获取三维坐标并攀登到海拔8000米。

2020年珠峰复测,任秀波有近两个月时间几乎一直坚守在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多次前往海拔5400米的二本营和5800米至6300米的登山路线,给年轻队员培训登山和设备使用技能。

他们身后就是红线

他们是不可侵犯的岗哨,守护着一条条红线。

杭州市国土整治中心主任沈乐毅,从2015年起牵头组织杭州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通过多规融合、优化生态、集约用地、都市农业

...
《守护先进事迹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