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是帮助我们记住那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物及集体的文件,当我们在写事迹材料时,必须深刻彰显人物的高尚品质与精神风貌,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社区先进个人事迹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社区先进个人事迹篇1
1月24日,荆州一医主治医师王道亮是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医疗人员,第一轮换岗后,刚解除隔离观察的王道亮再次主动请战,重返抗击疫情第一线。疫情当前,使命必达。王道亮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一个念头:救人
“患者的心率快速下降,如果不做紧急处理,患者会很快出现心跳骤停。”王道亮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给患者开始实施胸外心脏按压,进行抢救,随着急救药物开始起效,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转危为安。
抢救时空气中的气溶胶密度较大,暴露的危险更大,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时大幅度的动作可能会导致防护服的破损。面对危险,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抢救患者,必须争分多秒。在抢救之前,王道亮设想过万一遇到危险情况应该怎样做,然而真正操作起来,这种担心早被抛到脑后,“光想着怎么救人了。”好在一切顺利,没有发生意外。这样惊心动魄,与死神抗争的场景无时无刻不在隔离病房内上演,高压力、高紧张的状态是工作日常,半夜起来抢救患者更是习以为常。
一种态度:责任
每天早上8点王道亮都会准时穿上防护装备。查房时,王道亮都问的特别细,包括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体温、咳嗽等症状,年龄、基础疾病,检查结果及用药情况,等等,进而做出判断。
对确诊患者,王道亮责任就是执行新冠肺炎专家组治疗方案。患者个体差异很大,有的症状轻,有的危重,有的恢复快,有的迟迟不见慢,有的还伴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其它疾病……王道亮和医疗团队采用综合疗法和个性化治疗,确保每一名患者得到科学合理的救治。“这既是为患者负责,也是为患者家庭和社会负责,把好治疗最后一道关口,让患者顺利康复,安全回归家庭和社会。”王道亮说,这就是战“疫”医生必须承担起的特殊的责任,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一线医护人员还有很多,“他们都很年轻,也更辛苦,夜班8个小时,不能休息,特别困时,只能趴在桌子上及躺椅上稍作休息。”
一个信念:担当
“这次新冠疫情,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但是出于医生的职责,生命相托,关键时刻我们必须托得住。必须有信心、有能力,更是有担当有责任去尽力救治患者。”王道亮已经1个多月没有回家了,新年安排的节奏全部打乱了,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是王道亮爱人在安排。
王道亮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而且没有休息日。他说经过这次实战有了隔离病房工作的经验,比如穿脱防护服、怎样对病人检查治疗等。按照要求,出隔离病房后需医学隔离观察14天,2月25日,王道亮立刻申请再次进入隔离病房。他希望,现在没有新增病例,按照这样的节奏持续,疫情早日结束。疫情结束后,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是将手里没有完成的手术做完。
社区先进个人事迹篇2
团结里社区支部在文化路街道工委的正确领导下,以起点超越、事争一流为工作理念,坚持“为居民服务、帮弱势群体、架群桥梁、助政府工作”的宗旨,紧紧依靠社区群众,始终把提高支部凝聚力、战斗力作为建工作的着眼点,把热心社区服务,心系社区居民作为日常工作的落脚点,创先争优工作围绕“建强组织、发挥作用、优化服务”这一目标,努力探索新时期社区建工作的新途径,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支部在社区居民中享有较高的威望,得到了全体员和居民的广泛拥护。社区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获得了“全国青年文明社区”、 “特色社区”、文明和谐示范社区、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一、抓核心、夯基础,构建建工作新格局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为建立一支年富力强、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的基层组织,切实加强的执政能力,社区支部三名成员和居委会干部全部实现了“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学历均大专以上,平均年龄35岁。新一届支部成员责任心强、整体素质好、群众基础牢,为支部开展各项工作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支部通过发放员调查表、慰问信、登门拜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社区员、在职员、流动员进行了登记、造册,确立了员分类管理的“三管”模式,对流动员进行“协管”、对转入员进行“接管”、对在职员进行“双管”,建立了员信息库,完善了员管理服务中心,并建立了员联络工作站,将辖区各类员纳入到组织的管理和活动之中,使员流动不流失、散落不散心,管理不断线。社区员邓侃长年在外地工作,为了让他及时了解社区的各项工作,社区与他经常进行电话沟通和短信联系,将下岗职工优惠政策、房屋登记、申报社保补贴返还等信息及时发送给他。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建设的需要,社区充分发挥“共驻共建”工作机制,加强社区组织与辖区单位组织和“两新”组织间的沟通与联系,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建工作方式,通过开展“六联六共”活动,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拓宽共建渠道、搭建共建舞台,最大限度地优化整合社区资源,形成共驻社区、共建社区、共享社区资源的势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积极推进区域性大社区、大建的建新格局。
二、抓创新,细服务,唤醒员性意识
为提高员的管理服务水平,社区支部以推进“四项工程”(组织工程、素质工程、阵地工程、民心工程)建设为平台,在完善员管理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抓好两项建创新:一是在网上进行开博建家——团结里建e 家,在网页上宣传的方针政策,公开社区服务指南、办事程序,及时更新社区建活动开展情况,截止日前上传创先争优活动简报55期。在网上架起一座与社区广大员和居民群众进行信息沟通的桥梁。社区员和群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给社区工作提建议,对社区工作进行监督,社区支部可以在网上对社区员提出的热点问题进行答复,方便了居民群众,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博客的点击率已超过14450余次;二是开通建服务新干线——“六式”服务,让员找到归属感。一是“体贴”式服务。通过为老、弱、病、残员提供关怀式服务;二是“愉悦”式服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愉悦居民的身心。三是“帮扶”式服务。为社区弱势群体提供各种帮扶救助,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四是“港湾”式服务。不断完善优化员服务中心建设,拓展中心职能,为员参加活动、学习交流提供各种方便快捷的服务;五是“风筝”式服务。通过为外出流动员发放活动证、保持书信电话沟通、解决家庭困难等方式,确保外出员“不断线”。六是“家庭”式服务。主动与流入员取得联系,让他们有话找组织说,有事找组织办,使其时刻体会到家的温暖。通过开展“六式”服务,唤起了员的性意识,让更多的员找到了归属感,老员李振声每次在支部去家里慰问的时候,都感动万分,他主动为灾区捐款;环保卫士郭志华利用作废的条幅,亲手缝制了40余个布袋,免费发放给了居民,宣传环保知识。优秀复转退军人张士喜、为民服务典范范国成经常活跃在社区文化活动的舞台;退休教师刘富君长年帮扶弱势群体,得到了群众的好评;优秀社区员中心户王汝森,把身边的员聚在一起学政策、讲环保、谈心里话,及时反馈社区员的需求和信息,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的红色宣传员”;爱心妈妈王小建,不仅为贫困居民捐款捐物,还给孤儿院的孩子们亲手编织毛衣、帽子等。
社区先进个人事迹篇3
“核酸报告结果出的速度好快!”自5月6日湛江报告本土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以来,到如今的全民核酸检测,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