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写事迹材料时要避免夸大或虚构事实,保持真实性,通过事迹材料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先进个人材料主要事迹8篇,供大家参考。
先进个人材料主要事迹篇1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迅猛暴发,由点及面,很快波及全国。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全国医护人员和疾控工作者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前赴后继、视死如归,投入到了与病毒抢夺时间、挽救人民生命的伟大斗争中。同志们立下了神圣的誓言:无论生死,不计报酬!
在这千千万万名抗疫战士中,有一位疾控新兵,她叫许蓉蓉。
24岁的许蓉蓉2019年9月刚刚入职到仪征市疾控中心检验科。平时工作刻苦、勤奋,深得大家的赞许。
2019年11月,许蓉蓉被派往扬州市疾控中心进修学习pcr技术(生物学的聚合酶链反应)。2020年1月30日,当她接到去扬州市疾控中心协助检测新冠病毒核酸工作的通知时,没有丝毫迟疑,收拾行装,立刻赶往扬州市疾控中心报到。在长达26天的时间里,她全程参与了扬州市疾控中心的核酸检测任务,包括样本的前期处理、核酸检测体系的配制以及核酸的提取工作。穿上厚重的防护设备,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4、5个小时,最长6个多小时,加班到凌晨更是家常便饭。闷热、疼痛、饥渴,但她始终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兢兢业业地完成所有工作。
许蓉蓉的父母也是医务工作者,一家三口同在抗疫一线,每天在繁忙工作的同时,给予了她很大支持。晚上加班到很晚的时候,他们一边担心女儿的安全,一边又怕打扰她的工作,常常在家一直等她进了家门才会回房休息。虽然家在临近的邗江区,但一家三口在一起吃饭的次数却屈指可数。
作为检验队伍中最年轻的一员,许蓉蓉积极主动地承担各项工作。“能干,吃苦耐劳,认真负责”是扬州市疾控中心检验科老师们对她最多的评价。
在结束了扬州市疾控中心的调用工作后,她立即回到了仪征市疾控中心检验科的岗位,投身到新的工作当中,开展疑似新冠样本采集、送检单汇总、样本的核对等工作。
先进个人材料主要事迹篇2
有人说,教师是清澈的小溪,滋润稚嫩的幼苗吐出一片绿意;是晶亮的明灯,引导孩子在人生的征途上学步;是一颗铺路的石子,甘愿默默地为他人铺筑起飞的跑道。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她已在教育的沃土上度过了近十三个春秋,不由感叹芳华易逝,青春不在。在这十三年的教育生涯中,她始终热爱着每一个学生,忘我的工作,无私的奉献,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她挚爱的孩子们,把勤劳和智慧融化在这小小的三尺讲台,使这块沃土上的花儿茁壮成长,竞相绽放。
一、耕耘与付出
(一)追求卓越,奋力翱翔
20xx年,迈出大学校门的她义无返顾地返回了小学校园,做了一名临聘教师,开始了她的教育梦想,然而现实却很残酷,连续五年的教师招考与她失之交臂。因为怀揣教育梦想,满怀教育热情,她始终没有脱离教育队伍。“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20xx年,她如愿成为了一名正式教师,真正实现了自己的教育梦想,她深感荣幸,也倍加珍惜。
在参加工作的几年来,她认真钻研相关书籍,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做好班级管理规划,注重班集体的创建,她还很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课余时间她会反思自己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寻求应对的办法,不断地提高、完善自己的班级管理水平。几年来,她经常阅读一些教育专著,如《小学语文教育》《第56号教室的奇迹》《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做不抱怨的教师》《影响教师的100篇美文》等,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先要有一桶水,尤其是在当今知识更新非常迅速的年代,为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教到老,学到老,才会永远站在教育领域的前端。
(二)对待学生,“爱”字当头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浇花先浇根,育人要育心,直白地去爱学生不一定能带来理想的结果,发自内心真心诚意的爱,注重方式方法的爱才能感动学生、影响学生。
20xx年,随着她的宝贝降生,她来到xx小学带的第一届学生也将升入六年级,面临毕业考试。对于这一届学生,她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心中有太多的不舍,面对家长的请求和学校的难题,她提前两个月结束了产假,回到学校与孩子们并肩作战,带领孩子们在毕业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路走来,作为一名教师,她爱班里的每一个孩子。无论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还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杜老师永远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
(三)鼓励为先,鞭策在后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钟爱受到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孩子,鼓励孩子会使他们更加康健成长,而批评打击的一句话,会让他们变得畏畏缩缩。作为教师,她首先看到的是孩子的进步,让孩子也看到自身不断增长的智慧和勇气。
学困生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对待这些孩子她总是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滴的露珠一样,格外小心,做到了多谈心,多与家长沟通,多帮助,多鼓励,并努力寻找和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趁势表扬,促其发光。她做到了上课提问多鼓励,课后辅导有耐心,错误严重不发火,屡次不改不灰心,问题不解决不撒手。
二、成长与收获
一路学习着,同时也收获着:20xx年她被评为“xx区优秀少先队工作者”;20xx年她所带班级获得xx区“温馨教室”荣誉称号;20xx年她获得了xx区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20xx年她所带班级被授予xxxx市“温馨教室”荣誉称号。同年12月,她撰写的论文《浅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学习能力》在全国小作家选刊中荣获教研成果一等奖,并刊登于《小作家选刊》20xx年36期;20xx年,她获得“xx区教学能手”称号。收获的同时,她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丝毫没有懈怠,也不敢懈怠,因为她始终相信:甘为孺子育英才,不忘初心方始终。余生,教育之路还很长,任凭岁月更迭,世事沧桑,任凭年华流逝,容颜憔悴,她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先进个人材料主要事迹篇3
从辅导员到副厅长,再到辅导员,曲xx兜兜转转了大半辈子,中心只有一个,就是学生。那份对学生的关爱、对教学一线的执着、对教育事业的情怀,让年近六旬的他工作起来像个年轻人,充满激情,不知疲倦。
曲xx,男,汉族,1957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2013级辅导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工作30多年来,始终情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积极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不断探索工作规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作出突出业绩。荣获“时代楷模”“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从“曲厅长”到“曲老师”
2013年7月,一纸调转关系由辽宁教育厅寄送到大连海事大学:省教育厅副厅长要来学校当辅导员?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如果一定要找个理由的话,我想应该是30年前种下的辅导员情结。”曲xx回忆道:“1982年,我从辽宁师范大学毕业,留校任辅导员。在我带的第一批学生中,有一个孩子性格比较古怪。于是,我就让这个孩子跟我一起同吃同住。如今,这个学生已经成才,而我则成了他的大哥。直到现在,每年过年,我都会去给他母亲拜年,我们就像一家人。这种感觉让人温暖。”
1998年,曲xx被提拔为辽宁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2004年,调任辽宁省高校工委副书记、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