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撰写演讲稿的过程中需要保证语句通顺,明确积极向上的观点是一份优秀的演讲稿必须要具备的,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关于师德德演讲稿6篇,感谢您的参阅。
关于师德德演讲稿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爱的奉献》。
四年前,怀揣着儿时的梦想,我踏上了日照海事专修学院的讲台,开始了我做教师的漫漫长路,一路走来,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但更多的时候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四年的辛勤耕耘,四年的默默守望,使我深深的爱上了教师这一平凡而伟大的职业。
作为一名教师,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我的事业,我执著着我的追求。
师爱,是指教师对事业,对学生的热爱。教师只有热爱事业,才能热爱学生,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应该注意不断培养自己真诚的师爱,使学生由“亲其师”而“信其道”,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从爱学生的角度讲,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记得我曾经看到过一份调查报告,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喜欢渊博知识型老师的学生占31%;而喜欢具有师爱型的学生达到53%,他们希望自己的老师温和、可亲,具有爱心。由此可见,在学生们的心中,一个富于爱心的老师远比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更具老师魅力。学生表示:对有爱心的老师他们会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十分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教师合作,把教师看成是父母亲般的亲人。他们愿意向老师袒露内心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是不存在的。在德、智、体、美、劳等各项中,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因此,在过程中,无私地奉献这种师爱,既是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到:
一是关心学生,不仅在学习方面,而且在身心健康、品德修养等方面都给学生以关爱。
二是尊重学生,时刻进行换位思考,要从被自己批评的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三是对学生持一种宽容的态度,时刻想到他们还是不懂事、不成熟的孩子,自己在孩童时代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们正是因为不完美才需要我们、指导,如果所有的人都完美了,我们还给谁当老师呢?四是了解学生,深入了解和热情关心,是师爱最突出的表现
记忆的行囊里,一代名师魏书生那诙谐幽默的谈吐、那渊博的学识,让我崇拜不已。大灾面前,谭千秋老师那无悔的抉择,用男儿血肉之躯托起人间最美丽的彩虹。他们一个是生者永无止境的燃烧,一个是死者用一种舍己的大爱共同谱写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他们的精神如春风化雨般影响着我,更鞭策着我。让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至死不渝的情怀将滚滚红尘中种种诱惑淹没,更让那些功名利禄随着一江春水付诸东流。我坚信: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一颗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心,足以让我的人生写满精彩!
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史烟飘过,回看今天。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
谢谢大家!
关于师德德演讲稿篇2
记得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榜样!榜样!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儿童以任何东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我心中有阳光。”我想,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那里的“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貌,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你讲的道理再透,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无雨之云、无光之灯!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都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现场的观摩表演,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构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中国报》刊载过:北京十杰教师孙维刚被他的学生称为“思想和灵魂的导师,终生学习的楷模”。考入清华大学的王一在转为正式员的汇报中谈到了中学的班主任孙维刚老师时说:“我们的心灵从他的言行中得到了净化。大家热爱劳动,来自恩师每一天早晨到教室打扫卫生;大家良好的修养,来自恩师每一天上下班都和看门的老大爷亲切地打招呼;大家严格遵守纪律,来自恩师迟到了便向我们做检讨,甚至到教室外面罚站;大家艰苦朴素,来自恩师一年四季仅仅两套旧外衣。”王一汇报中还说:“虽然此刻我不在孙老师身旁聆听他的教诲,但他的形象经常闪此刻我的脑海。尤其是当我打开录音机再次倾听我们最后一次班会录音时?”师德无价。学子对恩师的追随,如同云翔而影从。没有什么比师魂的阳光更有无穷的魅力的了。没有
什么比师行的榜样更有无比的功能的了。
我出身于世家,此刻是一名乡镇中学的普通教师。从教至今已经有十个年头,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相对清贫,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我们的奉献虽然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那深夜窗下不眠的灯光,作业本上殷红的心血,课堂内外淳淳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常言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这天,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应对课程改革的新标准、新要求,我们就应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首先,我们要自觉创造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让自我有价值、有尊严地活着,应成为我们的职业立场。只有这样,我们在喧嚣的花花世界才不至于轻易迷失自我。比如,在应对家长物质上的“尊重”时,应对市场经济的遍地诱惑时,我们该如何固守自我的价值观念,坚持自我的生活信条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你是否找到了从事这个职业的尊严、价值与激动人心的幸福?如果找到了,应对家长,我们将成为他们思想上的朋友、育人中的伙伴。只有这样,朴素而平凡的教师生活才会变得充满智慧与人格的挑战,天天应对的学生在我们眼中才会每一天都是新的。这就是教师独有的享受。也只有这样,教师职业才能真正成为令人羡慕和富有内在尊严的职业。第二,我们要在真实的道德冲突中实现道德的发展。教师也是真实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