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场演讲的成功与否和演讲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拥有一份好的演讲稿,我们才能够在演讲的时候有的放矢,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西迁演讲稿7篇,感谢您的参阅。
西迁演讲稿篇1
西安交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教师把继承发扬西迁精神与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相结合,用西迁精神激发教师队伍干事创业热情,扎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广泛凝聚共识,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研究制定《关于认真学习贯彻重要指示精神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定》《关于开展争做“西迁精神”新传人活动的意见》等文件,培育新时代西迁人的家国情怀,引导教师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凝聚干事创业共识,激发奋斗奉献力量。坚持以人才强校战略为核心、以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构建现代高校人事管理体系为主线,以加强的领导、建强人才队伍、深化综合改革、推进重心下移为关键点,以构建全方位人才发展体系、建设专职科研队伍、深化绩效分配改革、推进考核评价改革、全员聘用改革、“准聘—长聘”改革、职员制改革、社会保障改革等为着力点,构建“一体两翼,四梁八柱”的人才人事工作体系。
坚持思想引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持续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关于西迁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面向青年拔尖人才、新入职教师、外中青年骨干人才举办研修营,组织千余名教师重温红色记忆,感悟革命精神,增强教师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使命感。组织百名青年教师、专职科研人员科技服务团到地方、企业开展国情考察和科技服务活动,鼓励教师在挂职锻炼和脱贫攻坚中建功立业。完善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成立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出台关于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贯彻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等文件,构建多部门齐抓共管、上下联动、严谨高效的校院两级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责任体系,在教师招聘、考核晋升、评优评奖、人才推荐等方面加大师德师风考核力度,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
强化榜样示范,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开展“西迁精神新传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师德标兵、“我最喜爱的老师”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挖掘选树教师榜样,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典范的良好氛围。成立“中国西部海外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将博士后工作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相结合,为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成立“科学家工作室”,给跨学科领域青年优秀人才提供宽松科研环境,鼓励其自主管理、自由探索,实现多学科融合。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设立“青年教师—学术骨干—创新团队”系列支持计划,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少而精的基础课程教学队伍、稳而强的教学科研并重的骨干师资队伍、多而新的专职科研队伍。
西迁演讲稿篇2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2014年,我从珠江之畔来到古城西安,成为西安交大的一名学子。记得刚到学校,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西迁精神。那些记录着交通大学西迁历史的一幅幅老照片,那些传颂了半个多世纪的西迁故事,那一张张创造了交大西迁传奇的鲜活面孔,深深地打动了我,也让我不由得思考:是什么让前辈们做出这样的选择?是什么支撑着这些交大人能够“舍小家、为国家”,从繁华的大上海毅然西行?
在交大求学的几年里,我被西迁前辈们那种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深深感动。耳濡目染着身边老师在教学、科研上发愤图强、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管理学院教授、我国管理学科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应洛有一句口头禅——“我们交大人做事,就是要站在国家的角度去考虑。”1958年,汪应洛先生响应和国家的号召,举家西迁,成为西部建设的先行者。在此后的60年里,他与中国管理工程的和研究事业紧密相连。他主持完成了十余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完善了我国管理学科的体系结构建设,推动了新中国成立第一批管理学院,为管理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汪应洛院士已88岁高龄。在我们眼中,他仿佛从来都不知疲倦,总是扑在科研和教学一线。1994年,他在北京的一场报告会中突然发病,倒在了会场。2001年,他患了结肠癌,但是疾病并没有击倒这位坚强的老人。他每次住院,只要病情稍微好转,就开始在病床上工作。汪先生用一言一行和引导着年轻人,感动着每一位学生。
2017年,学校组建科技扶贫博士团前往贫困山区。看到报名通知的那一刻,我就下定决心要像前辈们一样,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用所学知识为那里的父老乡亲做点事。
带着学校的期望与导师的嘱托,我来到位于陕南的平利县,在离县城最远的正阳镇挂职镇委副书记。正阳镇地处秦巴山深处,闭塞落后,但是看到乡亲们热情和期盼的眼神时,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里干出点实事来。
为了熟悉和掌握正阳镇的基本情况,我和扶贫博士团的成员挨家挨户走访贫困家庭,和乡亲们唠家常。大山里交通很不方便,很多时候要走上几个小时山路,才能到达贫困户的家里。有时工作结束天已经黑了,还要在山路上摸黑走上几个小时才能回到住处。
有一次,下起了暴雨,我们要去南溪河村最远的村小组提醒村民防范地质灾害。有人劝我说:“雨这么大,太危险了,要不咱等雨小一点再去。”我犹豫了一下,但一想到村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咬咬牙坚持说:“走,现在就去!”那天,平日里3小时就能走到的地方,我们走了近5个小时。当我们满身泥泞来到村民家中时,村民们十分意外,感动地说:“想不到现在的大学生这么能吃苦!”
在扶贫期间,我们还帮40余名当地学生获得社会资助,使他们没有一个人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当地老百姓看到我们的真心付出,也更支持我们的工作了。这让我强烈地意识到,在贫困山区,只要能得到乡亲们认可,任何困难我都可以克服。
正当我的第一期挂职即将结束时,乡亲们却遇到了困难。因为当地交通不便,他们辛苦种植的黑土豆和参等农产品找不到销路。看到抹着眼泪的大妈和唉声叹气的大爷,我心里既着急又难过,翻来覆去地思考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在我回来的前一天,乡亲们嘱咐我:“舒进,正阳也是你的家,有空了常回家看看。”乡亲们朴实的话语让我心里感觉沉甸甸的,我决定留下来,为乡亲们再做一些事。
在学校,我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我的导师庄贵军教授一直教导我,做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一次,正是我把所学专业与实践相结合的宝贵机会。于是,我主动申请继续参加第二期挂职扶贫工作。这一次,我挂职平利县电子商务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在当地政府和干部群众的支持下,我与西安交大科技扶贫博士团的同学们一起,联合当地十余家企业,组建了平利县扶贫产品众创联盟,以乡亲们滞销的农产品为原材料,研发出15项相关的新产品。我们通过研发带动产业发展,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回顾自己所做的一切,我深深懂得,是西迁精神让我们传承了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的胸襟和情怀,而我只不过是无数青年学子中的普通一员。
正是受到西迁前辈们的感召,我们年轻一代也像他们一样,把国家装到心里,把自己放到国家需要的地方,用奋斗一笔一画书写人生。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用奋斗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