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野味的演讲稿8篇

时间:2023-09-26 作者:Monody 演讲稿

演讲稿的目的是在听众中引起共鸣,激发情感或传达信息,演讲稿的精心准备能够增加演讲者的自信和表现力,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绝野味的演讲稿8篇,感谢您的参阅。

绝野味的演讲稿8篇

绝野味的演讲稿篇1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春节将至,“新冠肺炎病例”在引起担忧的同时,也勾起我们对十七年前sars浩劫的惨痛记忆。病情出现时,它们有相似的开头:一个病人出现,一系列人传染,由一至百呈“井喷式”增长;回顾病源时,更有相似的起因:国家卫健委指出,病毒是从野生动物传播到人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有人都在关注开始肆虐的疾病如何防控,我们也应注意到疾病的由来,以及我们能做些什么从源头上遏制病毒。

纵观近几十年新型传染病的发源,艾滋病毒来自于非洲白眉猩猩,寨卡病毒来自于恒河猴,埃博拉和h1n9禽流感这些更为熟悉的疾病,也都和野生动物有关。这次肺炎的第一例感染者与随后十余名病人都来自野生动物市场,而多年前sars的第一位感染者正是一名野味厨师……这些事实无一不告诉我们:捕食“野味”是病毒传播关键的一环。“sars的源头是蝙蝠不假,但是它发展的舞台是广东野生动物市场和酒楼、餐馆。如果没有我们滥用果子狸,食用果子狸,那么病毒从蝙蝠到果子狸再到人的传播链就不会发生,当年的sars就不会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研究所的研究员石正丽在“一席”演讲中说。

因此,在屡次发生的血的教训面前,每个人都应该拒绝追求“野味”。从前我们呼吁保护野生动物,只是关注它的生态意义,还是有一些人不以为意,我行我素;如今这些传染病提醒我们,拒绝捕食野生动物,不仅关乎生态,更关乎公共安全。由人的贪念、痴昧引起的后果来之迅速,更是来势汹汹。在此,我发出如下倡议:

第一,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不抱猎奇心理。

国人对“野味”的嗜好,有文化心理、传统以及中医药文化影响等多方面原因,也有人把捕食一掷千金的珍稀野生肉类当做身份地位的象征。然而,这样的“排面”建立在一条条原本在自然中灵动的生命和一个个潜在的病毒威胁之上,真的值得追求吗?答案不言而喻。

第二,明确捕食野生动物的危害,不抱侥幸心理。

在记者卧底的一个“野味群”,有人提及最近的武汉疫情,一群友回复“该吃吃该喝喝,没那么容易来我头上”。总有人不相信野生动物会传播疾病,或者说是不相信传播病毒的野生动物就是自己接触的这只,抱着侥幸心理。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一旦发生大规模疫情,经济损失动辄数千亿,生命的代价更是无法衡量。

第三,心怀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不抱自大心理。

化用一句莎翁名言,同一的太阳照着人类,也不曾避了任何一种生物。天行有常,万物都在其该在的位置,维持天地的周转。一些病毒寄生宿主,千百年来动物共同进化出了特殊抗体,而新鲜宿主人类却对它们毫无招架之力。如果不是人类自高自大,把自己当做主宰而任由欲望膨胀,把本在山原奔跑的麋鹿、果狸摆上餐桌,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圣雄甘地曾说,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每一次无节制的索取,大自然都会要求偿还。也许这一次“新冠肺炎”的战争,我们也会像打败“非典”一样打败它,但这场战争建立在惶惶人心和无数人命之上,早已不能以输赢来论。我们不要等到出现超级病毒再后悔贪婪,不要等到付出惨痛代价再后悔愚昧。

绝野味的演讲稿篇2

以食为天,从远古时代的生吃,进化到现在的烤、煮、煎、炸,人类舌尖上的文明也在不断进步和开拓。吃是人类生存的必需活动,但对于吃什么人们从来都不能随心所欲。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有的人居然奉行“吃啥补啥,以形补形,返璞归真”的观念,开始探索野味,越是奇形怪状,越是稀有动物,越能勾起人类无止境的欲望。而在这愈演愈烈的惨忍杀戮中,殊不知大自然也开始了怒吼和反击。

还记得20__年的sars吗?一时间,风起云涌,疫情爆发,而罪魁祸首是来自于蝙蝠体内的病毒。问题是蝙蝠体内的病毒怎么会到了人身上呢?答案触目惊心,是因为人类吃了一种叫果子狸的动物,而它身上正好有蝙蝠体内的病毒。动物身上相安无事的病毒,在人类乱捕滥杀动物后开始疯狂肆虐人类,这不正是神奇的大自然给我们的一声有力的呐喊吗?

而在疫情平息17年后的今天,同样的错误又以惊人相似的模样卷土重来,那么这一次会是最后一次吗?也许17年前的教训在很多人看来是模糊不清的,但你是否了解过被救治后的患者带着严重的后遗症艰难生活的情形;也许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会渐渐平息,但你是否能清楚这次疫情让多少家庭妻离子散,让多少奋战一线的人命悬一线;也许明日的太阳还是依旧会升起,但是你是否能估算一口野味让中国蒙受多少委屈,浪费多少资源,承担多少损失。

人类和动物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从不会因为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就在大自然面前取得更优胜的地位。两者如同站在高山顶上的平衡木,若是两者和谐相处,平衡木就会维持一种和平共处的生态平衡,若稍有不慎,一方伤害了另一方,则会一损俱损。当人类的枪声响起,动物看似成了囊中物,但是大自然也会以更惨烈的教训来告诫人类彼此伤害是多么愚蠢的行为。正如董卿老师在一档综艺节目上所说:“枪响之后将没有赢家。”

大自然所给予我们的一切,既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文明和野蛮之间,也许只隔着“野味”这一道无形的界限。若人类继续无知的杀戮,继续垂涎舌尖上的野味,那么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灾难远不止于此。让我们一起携手倡议:“敬畏自然,拒绝野味”,还野生动物一片安宁的生息之地,还人类一片安静祥和的生存空间,还大自然一片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

绝野味的演讲稿篇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人们喜欢乖巧的猫、忠诚的狗、可爱的兔子、灵敏的仓鼠,还有憨厚的荷兰猪。可是,有些动物却因为自己的特点而遭到黑手。举一个例子,象就是因为自己长长的象牙而被偷猎者盯上的。

提到象,人们首先想到象长而灵活的象鼻。而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象牙。象牙自古以来皆被视为珍贵之物,收藏者众多,猎获象牙使象的数量急剧下降。

非洲象不论雌雄都有象牙,而亚洲象只有雄性有象牙。成年雄性非洲象象牙平均约2.5米,象牙是终生生长的,一旦断掉,会再生。偷猎者为利益所驱使,猎杀象从而获取象牙。如果只是取走象牙,象牙还会再生,可偷猎者却直接将象杀死,使象的数量急剧减少。我曾在杂志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大概是这样写的:“我驱车前往非洲自然保护区,一头有发现了我,向我冲来,我的车险些侧翻。我想象的此举可能是因为人类猎杀过它的同伴吧。象的记忆性极好,十分记仇,即使事情过去了十年,它依然记得。”一旁还配上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大象被偷猎者取走了象牙,还残忍地割掉了象鼻。对于象,象鼻是不可缺少的,象洗澡、进食、喝水靠的都是象鼻,失去象鼻,如同人类失去双手一样。人类的私欲残害了我们的朋友,动物。

说到这里,我的发言结束了,可象牙交易还尚未结束。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你所买到的象牙,是用一头象的生命换来的。

绝野味的演讲稿篇4

20__年肆虐全国的非典,导火索是可与多种烈性病毒共生存的蝙蝠;去年在内蒙古发生的鼠疫,病源是呆萌可爱、无可匹敌的土拨鼠;非洲大爆发的埃博拉病毒,主要宿主据说是果蝠。人类一次次为自己的无知付出惨重的代价,小到个体命丧黄泉,大到一个地域的人风声鹤唳、如惊弓之鸟般遁藏;旅游困顿、自由受限、经济受阻也自是不争事实。而反观这次疫情的发源地--武汉海鲜市场,

...
《绝野味的演讲稿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