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稿是演讲者对特定或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的产物,讲话稿的修改和润色是确保其质量的关键步骤,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领导在校庆上的讲话稿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领导在校庆上的讲话稿篇1
老师们同学们,各位领导、来宾、校友:
这里欢聚一堂,今天。庆贺十三中八十周年华诞。这欢庆的时刻,请允许我代表十三中全体教师,对参加庆典的来宾、校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
今天的殿堂,昔日的王府花园。风雨沧桑八十载,依旧是庭院深深,依旧是书声琅琅,抚今追昔,为十三中的辉煌历史而自豪!
几代教职员工为十三中的创建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我前辈,八十年薪火相传。您曾用双手缔造了十三中美丽的校园,曾以双肩撑起了十三中这一方蓝天,曾用心血浇灌了十三中满园的桃李。感谢您,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教职员工们感谢您为辅仁附中、十三中所付出的一切!十三中的史册上镌刻着您的名字,十三中的后来人永远铭记您的功绩!
每一个夏秋之交,八十年青蓝相续。学校都会迎来懵懂少年,送走莘莘学子。欢迎你曾经唱着毕业歌告别十三中的校友们昨天,还是校园里吐露芬芳的桃李;今天,已经成为社会中坚实稳健的栋梁。考上大学,出国留学,十三中的骄傲;做了医生、记者、法官、教授,成为一名普通劳动者,更是十三中的光荣。成就事业辉煌、实现人生理想的同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十三中赢得了更加广泛的赞誉,十三中因此而为你自豪!
亲眼目睹了学校近年来发生的种种变化:教学场所从教学楼延伸到实验楼,作为一名在十三中工作了十几年的教师。活动场地从地上操场延伸到地下场馆;斑驳沧桑的贝勒府经过修整再现昔日风采,座座相连的四合院拔地而起展现典雅风貌;办公室的桌椅日渐宽敞大气,教室里的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教师队伍逐渐壮大,学生社团越来越多。由区属重点中学发展成为市高中示范校,十三中新时期以来的又一次跨越,成为十三中这一历史时期的见证者,感到无上光荣。
不由回想起辅仁附中“公诚勤朴”校训,庆祝建校八十周年之际。传承了八十年的精神财富,积淀了八十年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十三中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今天,十三中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成长、教师成才服务”办学思想,让学生成为思想道德高尚、审美情趣高雅、心理身体健康、兴趣爱好广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拥有快乐人生的人“这是十三中的教学目标。从这朴实的话语中,看不到什么伟大的业绩,却能深切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崇高思想。踏踏实实办,实实在为学生,今天的十三中人依然秉承老辅仁的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更是一个新起点。欣喜地看到十三中正面临着一个历史转折,八十年校庆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学校将提出新的符合十三中现实的办学思想,制定推动十三中更快更好发展的三年、五年规划。这个重大的历史机遇来临之际,能够得到领导、嘉宾和老校友们关怀与支持,深感荣幸!全体十三中人必将团结一致、尽心竭力再创辉煌!
祝愿我十三中蒸蒸日上!祝愿八十周年校庆活动圆满成功!
领导在校庆上的讲话稿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大学的校友和师生员工们:
大家好!
我常常想,大学之&39;大&39;,并不仅仅在于&39;大师&39;、&39;大楼&39;,更在于有一批&39;大&39;学生。我们不能设想一所大学没有宽敞明亮的大楼,也不能设想一所大学没有学富五车的大师,但更不能设想一所大学没有一批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39;大&39;学生,只有这些年轻的面孔,才是一所大学的精魂之所在。虽然学生之于大学,如流水之于河床,如行云之于天空,但河床因流水而丰盈,天空因行云而高迈。大学,因大楼而大,因大师而大,更因&39;大&39;学生而大,理固宜然。 我们青大,便有这样一批&39;大&39;学生,他们让青大因之而&39;大&39;。每年,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汇入校园的人流,他们是校园初绽的蓓蕾,是浮山湾源头的活水,是千林万木中的&39;最高枝&39;;每年,又都有一批学子展翅离开校园,他们是在校园成熟的果实散播于各地,是浮山湾通往四面八方的灌渠。这样,校园不仅仅是在这一山一海之间,更是在从其中来、到其中去的&39;大&39;区域中;校园也不仅仅是在这一来一往之间,更是在来之前、去之后的&39;大&39;过程中。在空间上,青大因&39;大&39;学生而扩展;在时间上,青大因&39;大&39;学生而绵延。这就是青大之&39;大&39;,大学之&39;大&39;。
青大坐落在黄海之滨,浮山脚下。她背靠着的浮山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她面对着的黄海涌动现代文明的波涛。浮山上长眠着的那位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默默地注视着青大学子,他或许有所忧虑,青大人能否将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黄海之滨、浮山湾畔激荡着的波涛在时时地提醒着青大学子,它可能含蓄示意,青大人可否将辉煌的现代文明推向极致。博学笃志,深得先贤治学之精髓,明德求真实为国人修身之根本,守正出奇则是母校送给投身现代社会的青大人的青锋利刃。这个校训是很能体现青大个性的:它延续了对传统的继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强调了在现代社会中自强不息、奋起努力、不甘心沦为人后的理念。校训精神的寄托对象,不仅是大师学者,更是千千万万的青大学子,是是在民族自强中孜孜以求、在国家建设中肩负重担的青大学子,这是对每一个青大人的要求:学问为人,当沉稳扎实,眼光品格,当朝气勃发;根须须深扎大地,枝叶要直插云天;要压得起担子,肩得起责任,要放得开手脚,闯得出天地。在青大修缮一新的教学楼里,
每一个讲堂上都标有这个校训,正对着台下听课的学子,这是一种希望,更是一种鞭策:青大之&39;大&39;,大学之&39;大&39;,全在于学生之&39;大&39;学生。
大学与大学生,青大与青大人,实际上是处于一种互动的地位的:青大因学子而&39;大&39;,学子也因青大而&39;大&39;。我相信,青大能激发每一个学子的潜力,将&39;大&39;发挥到极致,成为名副其实的&39;大&39;学生。百年的传统不用说了,伴随着近代中国成长起来的青大,人才辈出,如星汉灿烂,点缀于历史长河。正是这百年的传统,正是这在这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一批又一批&39;大&39;学生,造就了一种青大的精神。&39;青大精神&39;,这个词虽屡屡被人言及,却似乎永远没有确定的含义。它近似于一种&39;言无言&39;的境界,只有亲身体会到了,才能切实的把握。但正是这种&39;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39;的精神气质,却让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学子感受到一种激励,接受了一份熏陶。它给了每一个学子一片海阔天空,让个性伸展,使眼光犀利;它给每一个学子提供了一个真正的&39;大&39;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对于这样的&39;大&39;,我不能置一词,但我相信,这样的&39;大&39;学,能培养真正的&39;大&39;学生;而大学的未来,又正在于它培养的这些&39;大&39;学生身上。有人说,只要青大教室和图书馆的灯还亮着,青大就还有希望,中国就还有希望。这话说得极有气质。青大,是在教室和图书馆的灯下学习的青大人;青大,也是由这样的青大人打造出的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种希望的象征。我坚信,青大的灯,永远也不会灭!
作为一个学者、一名教员,我希望能象孟子所说的那样,&39;聚天下英才而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