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工作总结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适应能力和灵活性的提升,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心理工作总结通用5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心理工作总结篇1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和《xx省委工委省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实施意见》《关于举办晋江市学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推动养正中心小学心理健康工作,普及小学心理健康基本知识,营造人人关心学校心理健康的氛围,进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育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我校开展了第四届校园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现将总结如下。
一、学校高度重视,精心策划。
本学期,学校将学生心理健康逐步引入课堂渗透,将课内外有机结合,让心理健康成为学校整体工作。为此,学校将心理健康关爱周活动将学校整体活动设计与班级心理活动课结合,让每位老师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心理健康关爱活动中,在心理游戏体验中分享快乐,个性展示,调节自我。
二、组织落实,讲求实效。
本次心理周设计了丰富的活动,每个活动内容即关注了学生心理健康,又关注了教师心理健康。本周,通过“毕业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健康讲座”“红领巾广播站”“班级心理健康班队会活动”等宣传方式,让学生懂得心理健康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让全体教师了解学校心里辅导的'理念,学习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一般方法,懂得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维护,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心理健康的理念。
三、反思活动,推进工作。
活动结束了,但心理健康还将继续下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才是体质的关键,如何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智,我们每位工作者如何更好的选择途径疏导学生问题都将成为我们今后研究的课题。
健康与快乐并存,让我们在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的过程中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以科学的态度完成我们的使命!
小学心理工作总结篇2
中小学心理健康特色学校标准(试行)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精神,为确保中小学心理健康特色学校争创工作规范有序开展,特制订本标准,请遵照执行。
一、组织领导
1.落实国家政策。全面贯彻国家方针和有关法律法规,认真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积极推进本校心理健康工作。
2.纳入学校规划。将心理健康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一般应有3年以上心理健康发展规划,有学期或学年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3.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分工负责,各司其职。
4.成立工作机构。成立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指导机构,每学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工作会议,并有会议纪要。有明确的心理健康工作责任部门,有专人负责心理健康的具体组织与实施,有相关的工作档案。
5.完善规章制度。完善心理健康工作组织实施、检查督导、评估评价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完善心理辅导伦理规范、档案管理、值班值勤、学生转介、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工作制度。
二、条件保障
6.配齐配好教师。在核定的编制范围内,学校对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并根据学生人数需要配备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教师要有相关心理学背景或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经过岗前培训,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学工作。
7.加强培养培训。将心理健康列入师资培训内容,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每年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的培训不少于10课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学习交流和教研活动。
8.保障教师待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和心理辅导要计入工作量。保证心理健康教师在评优评比、工资待遇、职务评聘等方面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制定维护和调适教师心理的相关措施。
9.加强阵地建设。有完备的心理辅导场所、设施,专人负责,运作正常。心理辅导室要有个别辅导室、团体辅导室、心理拓展训练等功能空间及相应的设备设施,能满足学生心理辅导的需要。心理辅导室或学校图书馆要配备心理健康类的报刊、图书。
10.加大经费投入。设立心理健康专项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原则上年生均心理健康经费不低于10元,保证心理健康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教学
11.保证课堂教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并列入课程表,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安排,一般每班每两周1课时。心理健康课应以活动为主,体系完整,有各年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与课件等。每月至少有1次年级以上的教研活动,每学期至少有2次年级或校级的公开课或观摩课。
12.注重学科渗透。各学科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学校应组织相关的公开课、教研活动或提供学科渗透心理健康的优秀案例,供教师学习交流。
13.加强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设符合心理健康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每学期都要通过心理健康节(月、周),学生心理社团,宣传栏、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校园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14.做好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室定期对学生开放,每周不少于10小时,主要用于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或团体辅导。心理辅导室值班记录、辅导过程记录完整并及时归档,有相应的分析、对策与辅导效果评价。心理辅导要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保证辅导质量,依法保护学生隐私,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并记录在案。
15.密切社会合作。学校与家庭积极配合,共同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每学年为家长举办1—2次心理健康讲座或宣传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方法。通过家长委员会、家访等多种途径,了解、反馈学生的心理状况,协助家长或监护人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开展心理健康,同时利用学校心理健康资源服务社区,发挥学校心理健康的辐射作用。
四、科学发展
16.开展科学研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科研活动,有相关的研究课题与实验成果。学校至少有1项地市级以上心理健康获奖成果,有2篇公开发表的心理健康科研论文,或1本公开出版的心理健康类书籍。
17.提高实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5年以上,在区域内较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心理健康对学生成长成才产生积极作用,教师广泛参与相关工作,多数学生心理发展得到有益帮助,出现心理问题能及时求助并得以解决。学校师生对校园生活满意度高,全体师生和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工作评价良好。
18.杜绝不良行为。学校教学及管理工作应充分考虑对学生心理的积极正面引导,对于因学校原因导致重大恶性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严重影响的,实行一票否决。
小学心理工作总结篇3
本学期,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以xx区心理辅导室创建为契机,以做好学校心理咨询常规工作为主,贯彻省厅《中小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规范》,以学校“发展每一位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