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的教学反思才是督促自己不断进步的关键,在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回顾后,就可以拿起笔写一份教学反思了,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教学活动教学反思模板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活动教学反思篇1
“痒”虽然是一种生理反应,但结合在生动形象的文学情景之中,别具诙谐、滑稽的意味。幼儿在欢快的氛围中,宣泄了郁闷,松弛了心绪,体验到从生理到心理的舒畅、愉悦。活动《怕痒的红布头》一开始我就和岚岚合作表演故事的第一部分,通过这样的情景表演方式,让孩子们直观、形象的认识了“痒”与“笑”的联系,接着我让幼儿两人一组合作表演这一部分,幼儿体验着故事的情节的有趣和痒痒唤起的“笑”,以及疏泄郁闷的心理感受。活动第二部分是理解故事的第二部分,由于有了第一部分的铺垫,孩子们很快就理解了。
当我问:“红棉袄碰到脖子、碰到身上,小猪痒的怎样?”
幼儿回答:“小猪痒的舒服、痒的痛快。”
当我问:“小猪的朋友们穿上红棉袄后怎样?”
幼儿回答说:“痒的舒服,痒的痛快。”
当我又问:“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种痒痒的味道?”
孩子们都说:“因为痒的舒服,痒的痛快,痒的开心。”
辉辉还说:“我们听了这个故事也很开心,很舒服。”最后一个环节“谁穿了红棉袄”更是把活动推入了高潮,它以游戏的形式带幼儿进入了氛围,有了更为真切的体验,在“嘻嘻嘻,哈哈哈”笑声中我们结束了。
本节课不足之处就是在第一环节两人合作表演时,有个别幼儿没有参与,如果都参与表演的话,那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就更透彻,也就更能体验“痒”这一生理反应令人发笑、舒畅的感受了。
教学活动教学反思篇2
本首歌曲是一首三拍子节奏的音乐。歌曲中前半部分旋律连贯、优美,后半部分旋律活泼、轻快。这首歌的歌词和旋律,适合大班孩子演唱。
本班幼儿喜欢歌唱活动,大部分幼儿已经掌握了附点音符的唱法,能跟着节奏表演一些简单的动作,结合春季这个季节资源,孩子们无时无刻不在感知春天美丽的气息,积累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经验,柳树之美就是其中之一。这为幼儿理解《柳树姑娘》歌词奠定了基础。
为了调动孩子演唱的兴趣,我在活动的开始,以谜语的形式朗读儿歌,将歌词作了修改,变为“有个姑娘,辫子长长,风儿一吹,甩进池塘,洗洗干净,多么漂亮!”请孩子们猜一猜,谜语中说的是谁?有孩子猜是“长头发的女孩”,也有孩子猜出是“柳树”,我请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的理由,并再次将歌词朗读,让孩子们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孩子们一致同意,谜语中说的就是“柳树姑娘”。
第二环节,我先出示了各种柳树的图片,请他们来观察柳树的形态,让他们对柳树进行一下描述。幼儿的说法很多,有的幼儿说他看到柳树发芽了;有的幼儿说看到柳树的枝条很长的;有的幼儿还用手来比划了一下柳树是怎么样在风里飘动的……我通过幼儿的讨论,最后总结了一下柳树的特点,柳树姑娘静静地坐在河边,她那长长的辫子随风飘动着,一阵微风吹过,她的头发就被甩进了池塘,不停地摇摆着,好像是要把自己的秀发清洗地干干净净似的,
这时,我又提出疑问,什么是“甩”?为什么“风儿一吹,甩进池塘”?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用动作来表演一下。引起了幼儿的共鸣,多感官的了解歌词的意思,为学习歌曲奠定基础。
第三环节,通过对歌曲的欣赏,让幼儿先感受《柳树姑娘》这首歌旋律的美。在他们已经理解了歌词后,我让他们将谜语中的“有个姑娘”改成“柳树姑娘”进行朗读,接着,播放了歌曲录音,并让孩子跟着录音进行演唱,很快,孩子们就初步学会了这首歌。
不过我发现幼儿较难唱出歌曲中的.句首重音,教师以点头和琴声示意幼儿,帮助他们感知并唱出句首重音,感受三拍子歌曲强弱弱的特点。从而突出也顺利突破了活动重点。歌曲中两种不同的情绪变化幼儿能感觉出,不过唱到活泼欢快的几句时,孩子们容易唱乱掉或拖长,所以在这几句教师让幼儿反复聆听音乐,感受节奏的变化,再进行演唱。经过幼儿的多次练习后,幼儿基本能根据不同情绪变化进行演唱。
第四环节,幼儿掌握了歌曲以后,我引导幼儿用唱衬词的方法,学习简单的二声部合唱。在教师的带领下了解二声部的演唱方法,学唱在每句最后一个字后面唱衬词“啦啦啦”,并进行男女合作尝试二声部演唱。不过由于我班孩子第一次接触二声部合唱的方法,所以演唱中难免还是会出现不整齐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教师用手势进行指挥,帮助孩子们更直观的感受两个声部,同时也使他们更好的学唱二声部,顺利解决了活动难点。
一节课下来,幼儿在听听、唱唱、中充分感受歌曲优美、活泼的旋律。整个活动幼儿都在轻松、自然、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着,幼儿初步学唱了歌曲《柳树姑娘》,抒发了对柳树的喜爱之情,也能够体会到歌曲中的情感,培养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教学活动教学反思篇3
吹泡泡是孩子经常玩且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而《吹泡泡》这首歌曲的歌词浅显易懂、贴近幼儿生活,音乐旋律生动活泼,节奏、强弱变化明显,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表现空间,是幼儿演唱和表演的好教材。所以,我及时抓住这一契机,为孩子创设一个音乐的环境,结合有趣的游戏,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动听、旋律的优美,激发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音乐的性质、演唱的音准,对音乐的表现,没有熟练地掌握,每个环节间的连接语,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等很多方面没有细致深入地思考和引导,从而在课堂中问题多多。现将活动过程反思如下:
一、模仿泡泡飞飞,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吹泡泡"的音乐声中师幼轻松进入活动场地。
反思:第一环节虽然是活动的开头孩子还没有进入状态,但是既然已经播放了音乐,那么教师也应提出适当的要求,让孩子有意地去听听音乐,如:小朋友,让我们变成泡泡,听着美妙的音乐飘进教室吧!
二、结合游戏,初步感知歌曲内容。
1、师: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玩吹泡泡的游戏,和你们一样,老师也很喜欢,我也要来吹几个泡泡!
⑴教师随意吹泡泡,幼儿拍手、跺脚。
⑵提高要求:教师吹大泡泡,幼儿用响亮的掌声模仿打泡泡并跺脚;教师吹小泡泡,幼儿用轻轻的掌声模仿小泡泡并跺脚。
2、看,张老师吹了几个泡泡?(出示彩色纸泡泡,请幼儿数一数。引导幼儿有节奏地念该乐句。)
反思:教师和孩子一起玩吹泡泡游戏时,孩子们兴趣盎然,用掌声表现出了响响的大泡泡,轻轻的小泡泡,但是在引导幼儿数一数吹了几个泡泡时,教师让幼儿模仿唱着数,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了难度,导致此环节没有达成预设目标,如果此时教师能用直接数的方法示范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你们也来吹一吹,(出示已贴好的彩色泡泡)数一数一共吹了几个泡泡呢?听听张老师是怎么数的?来跟着张老师这样数一数?谁学会了来试试?我们再一起来数数。重点让幼儿学习数泡泡时的附点,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孩子熟练地掌握正确的数法。
教学活动教学反思篇4
今天的语文课课堂气氛很不着调,对于黄山奇石,没有多媒体课件和具体挂图的辅助,2年级的学生光通过文字,怎样整体把握,初步感知,光光读几行文字,看着课本上仅有的三幅插图,如何去把握奇石的“奇”,让我很有些不解。如果没有加星制,很多人就不会坐端正,也不会看黑板,在下面玩些与课堂教学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