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全面的教学计划是我们针对教学任务写下的,教学计划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以下是365文档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6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篇1
生: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联系实际:
一、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
(课件展示)
地区: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1
师:人口自然增长率负值表示什么?0又表示什么?
生:负值表示人口减少,0表示人口不增不减。
师过渡:世界上各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不同,那人口分布又是什么情况呢?
(板书)世界人口分布
二、世界人口分布
师:请同学们阅读67页活动1,思考: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人口分布的疏密?用公式怎么表示?
生:人口密度=人口数/面积(人/平方千米)
联系实际:计算抚顺、沈阳的人口密度
(课件展示)
地区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人
(20xx年)
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生:抚顺人口密度是199(人/平方千米)
生:沈阳人口密度是537(人/平方千米)
师总结过渡:我们身边抚顺沈阳的人口分布不同,那么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我们需要利用世界人口分布图来观察。
师:读图要循序渐进,根据“读图三部曲”(观图—知地—求理),观图—熟悉图例,明确图意;知地—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求理—探究分布规律,理解成因。请同学们根据图例,找出人口分布四大稠密区和四大稀疏区(人口密度大于200人为人口稠密区;小于1人为稀疏区),并分析这样分布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课件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地形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生: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是人口稠密区。
生:极地地区,北非地区,南美洲北部人口稀疏。
生: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自然条件好,是人口稠密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气候潮湿的雨林地区,人口稀少。
师生总结: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区,而“高、干、冷、湿”地区人口稀少。
(课件展示)极地,沙漠,高原,雨林图片
过渡: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分布不均产生了很多人口问题。
(板书)人口问题
三、人口问题
师:请同学们四人组成一个小组,根据合作提示,分组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1、谈谈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哪些问题?
2、谈谈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原因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课件展示)
合作提示:
1、各组自主选择探究题目
2、先通过阅读教材或学案资料,提取信息,形成自己观点
3、组内交流各自观点,互相补充。
4、组长收集整理组员观点,以恰当的表现形式全班交流(画漫画、情景剧、举例子等)
(附本部分学案)
(参照教材p67———p70)1、结合所见所感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篇2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一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由原计划三个课时减为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理念,爱的氛围为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
三、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每次单元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0、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11、申请购置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软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四、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周:与同学们谈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一),2课时。
第二周: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二、三),2课时。
第三周: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单元检测2课时
第三周:地图(一、二),2课时。
第五周:单元检测,2课时。
第六周: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2课时。
第七周:第二节海陆的变迁,2课时。
第八周:单元检测,2课时。
第九周: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2课时。
第十周: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2课时。
第十一周:复习,2课时。
第十二周:期中反馈测试,2课时。
第十三周:第三章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2课时。
第十四周:世界的气候单元检测,2课时。
第十五周: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2课时。
第十六周: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2课时。
第十七周: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单元检测,2课时。
第十八周:第五章发展与合作,2课时。
第十九周:单元检测复习,2课时。
第二十周:复习巩固练习,2课时。
第二十一周:复习巩固,2课时。
第二十二周:复习综合检测,2课时。
第二十三周:期末考试,2课时。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篇3
一、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是:
1、教材在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探究活动的力度,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继而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两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实践性。
2、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教材中尝试不同的呈现方式,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展示地理过程的组照或组画等,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对地理课的兴趣。
3、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教材十分重视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引入,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4、平实、生动的语言风格。教材中尽可能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鄙弃板着面孔说教的语言风格。例如,尝试在表现学生对话的对话框中,使用学生的语言。此外,一些小标题也比较活泼,富有启发性。
5、版式设计生动活泼。
本教材的主要内容:
本教材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教学重点:第一、二、三章
教学难点:第一、二、三章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