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教学结束后,老师们一定都认真写好教学反思了,对教学内容的回顾和分析,需要在教学反思中做好体现,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考试教学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考试教学反思篇1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我所教的班级物理成绩不理想,虽说以前也是这样,开头差后来慢慢地赶上,但作为起始学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肯定存在问题,教学多年,墨守成规,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恐怕是主要的问题,故把自己的反思贴出来,请年轻教师们帮我评判是非。
一,学生适应老师还是老师适应学生?
以前,我总觉得应该是学生适应老师,学生在不同老师的不同要求下可以进行比较,取其精华,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现在看来,要让学生适应老师比较困难,因为学生尚处于成长阶段,很多方面还不成熟,发展也不平衡。而教师适应能力要比学生强多了,让教师适应学生相对来说要容易的多,从理论上讲,也是符合因势利导和因材施教的原则的。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范畴,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结合的一门重要学科。许多同学认为学物理难,内容多、杂、乱。也有同学说物理“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多就乱,一长就忘”,在考试中很难得高分。这说明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对物理学科的特点理解不够,学习方法不当;如果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那么学习物理也就会变得轻松自如。因此,在教学中不仅教学生知识,同时也要教学习方法,教学生如何做到“会学”。我虽然在教学中注意到了这一点,但缺少检查环节来强制学生养成“课前认真预习,上课注意听讲、勤于思考,复习后再做作业”的良好习惯。
三,忽视对学生愿望和学习方式的注重。
任教初中物理多年,在过去的教学中,只是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从知识的传授,重点难点的把握方面自认为很到位,可学生就是掌握不好。原因是教师说得多,做得多,学生说得少,做得少。初二学生的年龄正是喜欢自己尝试,喜欢自我表现而且带有一些叛逆的年龄,说教式的对他们来说效果甚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想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形式进行实验,开展学习。让学生自由探索,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也便于经常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四,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学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情绪波动大,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害怕困难和挫折,不够自信,做作业时喜欢几个人聚在一起对答案,这无疑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因为学习是一件充满困难和挫折的事情,物理又是一门较难学的学科。因此,要注意引导他们把独立战胜困难,攻下难题当作一大乐事,让他们在合适的练习中磨练克服困难的意志,在情景中循序渐进,合理上升,产生向上攀登的情感。通过不断地磨炼,不断地战胜一个又一个学习中的困难,这样,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就会逐渐提高。
感想还有很多,思考略为成熟的这几点想通过大家尤其是年轻教师的帮助,使我在教学方面有所进步。尽快从经验的迷宫中走出来。
考试教学反思篇2
随着期中考试落下帷幕,在批阅试卷的偶尔沉思瞬间,蓦然间发现原来一学期的一半时间已经过去了……,而作为一线年轻教师的我,在如孔子般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后,更应当静下心来反思自身的教学工作。且行且思,方能成长进步。
一、教学理论方面
这半个学期我阅读了不少教学论文、书籍:比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优秀中学历史教师一定要知道的十件事》等,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其中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大多数文章的,这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对于身处教学一线的我们来说,就要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操作层面,就要以“学生的学习为本”,必然要求教学中创设适合学生思维特征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使学习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效率归根到底不是教师“教”的效率,而是学生“学”的.效率,我们的课堂容量应该是以学生能接受的容量来确定,讲多讲少,如何讲,应当围绕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来考虑。通过读陈漪明老师的《优秀中学历史教师一定要知道的十件事》一书,我学习了“什么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堂好历史课”、“怎样提高历史教学中的导入技巧”、“怎样利用历史图片、图画开展师生互动教学”等,作者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讲述分析,理论应用于实践,着实让我受益颇深。
二、教学实践方面
著名家李镇西说过“就是在理论与实践中前行,在解决问题中前行”。在教学理论基础上一定要结合教学一线的实践,唯有反思才能成长。因此这学期我在阅读相关理论书籍文章时,也着意把这些理论用于实际教学中。比如在讲到《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其重点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学习,多数老师采取的方式就是“灌输”:“全会内容包括政治上、经济上、组织上三条,同学们在课本上标记一下背过来……”这样站在老师角度可能会觉得很清晰明确,只要背过就是了,但在学生看来其内容却是别扭拗口,难以记忆理解,参取这样的方式只会增加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厌倦,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我对此知识点作了如下处理:首先与学生共同学习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背景:如文革的结束、“两个凡是”的提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等,在此基础上把问题抛给学生:“如果你是当时国家重要领导人,此时要组织一次会议,请你确定一下会议发言提纲”,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并发言,由我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指导归纳,最后再展示会议的内容加深记忆。这样一来会议内容的学习就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了,效果也比“灌输”更佳。
我把我的整个教学实践总结为三板块: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后反思,每一次新课都力求三方面的完善。而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它的时间定位是在课前,是在理解课标,并分析教材学情后,预设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和教学过程的方案。特别是在“教学过程”部分,要体现如何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组织活动、释疑解惑和归纳小结等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有设计充分完备了,才能在上课时有充分的把握与自信,正所谓“有备无患”“不打无准备之仗”嘛。
三、作业批改方面
在作业批改方面,坚持以“勤”为主,加上一双“发现”的眼睛。即对学生作业及时批改,决不拖沓,并做好批改记录;同时在批改中注意学生出现的问题、易错点、难点,善于发现新课学习后学生掌握情况,做好反馈、纠正与巩固。
四、德育工作方面
虽然我不担任班主任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注意了学生的德育情况。说课堂上,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本身就担负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功能,作为历史教师,一定要从中发掘可利用因素。比如《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课中“模范人物”一框题的学习,在学习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人物的模范事迹时,要善于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学习的楷模,甚至可以联系20xx年感动中国人物,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此外,在课下也可以采取与学生谈心、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清初家颜元说过:“教之功有限,学之功不已”,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新课程理念,一切以学生为本,如此,学生才能实现更好地发展。
考试教学反思篇3
一、教师的教
通过本次的学生考试,对于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