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学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学反思的内容是可以知道一个教师的综合能力的,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橫和竖教学反思6篇,感谢您的参阅。
橫和竖教学反思篇1
正思:
1、课前注重到学生中去了解学情。每一堂课在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的同时,我都要提前、深入“基层”去了解学情。问问他们明白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这堂课也是一样。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可以及时再次修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已经弄懂了的就不说,节约教学时间;需要说的重点讲,集中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学生的学情是我教学生长的土壤。
2、课中遵循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根据学情来定教,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在整体感知时,我先问孩子“你们读懂了些什么?”,在他们的发言中很多问题就已经自行解决了。然后我又问“那你们还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呢?”,继而通过梳理小结学生提出的问题来开始我接下来的教学思路与方向。
3、从整体入手,围绕诗题解读文本。在学生解释诗题后,我在“思”字下做一标记,问:“围绕这个字你有什么想问的?”,通过学生的一一回答,我们梳理出三大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思什么?为何思?如何思?这既是问题也是古诗的脉络,捋清了“教与学”的思路。
4、体现高年段古诗教学特点,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围绕“思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去默读古诗再次思考“意万重”的丰富内涵。并在小组交流讨论。通过反馈学生说出了很多动人的场景和内容。有对年迈母亲的担忧与思念,有对弟妹的询问,有对家乡一草一木询问,有对亲人的节日问候,还有对家人说的宽慰的话语……
5、注重“走个来回”,从语言文字中来再到语言文字中去。不仅学习、积累、感悟诗句,更积累学习诗人的写作及表达方法。本诗曾被王安石评价为:“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与岑参的《逢入京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不断品读感悟的过程中学生已经逐步感受到诗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抓住一个看似平常的动作“又开封”,将自己那“意万重”,“说不尽”的心理烘托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对比读之后,进行小结带领学生体会那种“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神来之笔,是对其独到写作方法的一种体会与学习。
反思:
1、读中指导欠缺,诗句诵读在感悟这一层面没有到位。诵读的韵味没能淋漓尽致体现出来。
2、对学生的生成没有及时利用,趁热打铁,引导感悟中读,读中再感悟。在学生一个个起来反馈自己所感受,想象“意万重”的内容时,我没有及时让他们一一读出在每一次思念,每一份思绪时的心情。试想当孩子站起来说出自己独特感受后,相机马上让他们读出感受那不就是不断与作者的内心对话吗,不就是一次次让我们聆听张籍的万重思绪吗?这样个性化的想与个性化的读就结合起来了,起到了一个深刻理解与升华的作用。
3、学生的情感体会仍然不够深,从读中可以感觉得到。这也说明与文本的对话还有点“浮”,也许还只是在与文字对话,还没有真正做到与作者的内心去对话。进入到他的精神世界里。老师的引导与示范作用不明显。
4、板书设计及演示存在问题。一个是书写功底还不够,没能把文字本身的美感表现出来。另外一个就是板书安排有些凌乱和随意。这也是一个老师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从容的反映。
5、在面对“启而不发”的局面时,仍然不够娴熟、老练。语言过快,过碎。需要沉积下去继续打磨。
在进行本次古诗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受到了很多同事、领导的帮助与指导。你们的展示,你们的建议,你们语重心长又一语中的的评价都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请允许我感谢在我前面执教的五位优秀老师的启迪。我们虽然上的课型不一样,但是却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借鉴的地方。还要感谢我们五年级语文组的同伴们,在你我那一次次,一句句随意但真诚的交流中,给了我不少的灵感。更要感谢万校长、宗主任、钱主任、朱校长您们对我的帮助、指导。您的不吝赐教让我能够站得更高,无论是看文本,还是看自己都能够有更新更深入的理解与反思,谢谢!
橫和竖教学反思篇2
一、对试卷的认识:
本次试题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1、试题的难度上,整体偏难,基本题、中等题、拓展题三种试题分数比大致为:6:2.5:1.5。命题综合性较强。
2、力求体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基础知识覆盖面很大,突出教材重点。
3、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知识覆盖面力求宽泛。
本次试题以基础知识为主,考查了本册教材的数学概念、数学计算,时间、求平均数,解决问题等,可以说是点多面广。
4、注意贴近学生实际,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本试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索取题材,使学生从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如:老师带领学生出游等解决问题中都是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这样把原来似乎生硬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活化了解题情境。
5、注重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动手操作中:通过完成钟面、画周长等。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操作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学生考试情况的分析:
通过对本次试卷的分析,从整体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基本功扎实,形成了一定的基本技能。从试卷中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变通的能力教差,不能熟练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对年、月、日等时间概念掌握不到位,似是而非,运用不够熟练。
2、审题时对关键字的把握不准确,说到底还是学习能力的问题。如解决问题中的求平均数问题很多同学就找不准总份数。
3、面对没有做过的题,不敢尝试,主动探索的能力差。
4、少部分学生计算错误率较高。
三、我认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教师自评)
1、对基础知识的教学比较扎实,基础题型训练较好。教师比较重视的一些问题,得分率较高。
2、平时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能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题型训练。
3、平时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学生有一定的运用能力。
4、教学中能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
5、教师教学中对教材有宏观的把握,能注意各领域知识的融合。
6、平时对有些知识点训练不到位,导致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强,没有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对解题规范性训练不足,造成有些学生“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7、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培养不足,审题能力训练不够。
8、期中考试没有复习,知识点不到位,影响考试效果。对学生答题规范性训练不到位。
9、教师对教材挖掘不够,教师站的高度不够。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一)立足教材,落实“三基”
要特别注意知识方法过程教学,特别是数学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题的求解过程,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被想到的过程,要敢于、勇于向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展现自己的思维,让学生了解感悟教师的求解过程的思路方法,避免教师一说就对、一猜就准、一看就会,只给学生现成结论局面的出现。
(二)注重过程,培养能力
教学中,要将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数学思维活动来进行,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解决方法的探索过程、方法能力的迁移过程。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思维活动、经历知识产生发展过程中,逐步提高数学能力。
1、重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增强用数学的意识,逐步学会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探索新的数学问题,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平时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如,对同一个或同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