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案是提升教师们综合能力的一项过程,为了让学生们有个好的学习氛围,一定要将教案制定好,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音乐鉴赏课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音乐鉴赏课教案篇1
设计理念
为了适应高中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依据教材选编了爵士乐的教学内容安排,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共同探讨爵士音乐的风格特点,并了解其相关文化及艺术价值。本着“普遍参与和发展个性”的教学原则,重视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实践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意识,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第十三单元《爵士乐》,设计思路如下:
1、确立
2、教学选材
3、活动与探究
通过视听等教学活动激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与表演:可表演一段你学过的爵士音乐,也可模仿爵士乐手的演奏。
教学目的:
让学生自主收集有关爵士音乐文化的资料(文字、音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共同探讨爵士乐的风格特点,并了解其相关文化及艺术价值,引导学生用开放的心态,正确审视美国黑人爵士音乐文化,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与包容的意识。
重点难点:
由于某些历史与社会的原因,学生对爵士音乐接触比较少,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虽然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但仍缺乏对音乐本身的感受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让学生初步了解爵士音乐的音乐特点,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和表演活动。
教学准备:
1、提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爵士乐的资料,并以展示作业的形式说明—什么是爵士乐?
2、教师准备图片、音响、影象等有关的资料,制成课件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教学内容。
3、以小组为单位就坐,随时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对比听赏:
流行音乐《夜来香》与爵士乐《夜来香》
2、引出课题:“什么是爵士乐?”(说明:对比听赏可以反馈出学生经过学习后对爵士乐的理解,并自然导入课题)
二、交流与探讨
1、学生的交流
①学生展示各自的作业(手抄报及喜爱的音乐等),并相互交流。
②由课代表主持,按组自选介绍的内容,并选出代表进行作业展示:爵士乐的起源,使用的乐器,演奏形式,风格与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说明:此环节可以让学生相互介绍了解彼此的作业情况)
2、学生分组展示并作介绍
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内容,灵活地进行交流、切磋和补充。并感受、体验布鲁斯与拉格泰姆的音乐特点:
教师总结:布鲁斯的音调与拉格泰姆的节奏形成了基本的爵士语汇。
关于爵士乐的即兴性
师:即兴演奏(演唱)是爵士音乐的灵魂,是它的生命所在。它自由的即兴风格,要求爵士乐手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由此这些无法准确记谱的美妙音乐,不能用录音的方式把它记载下来。有人说:一张张的爵士唱片汇聚了一部爵士音乐史。
说明:交流与探讨环节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显示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三、思考与创作
1、爵士乐在中国
⑴、欣赏影片片段:三四十年代的大上海舞厅中以爵士音乐做背景的场面。
师:在这个片段中你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了什么?
⑵、学生交流看法,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对爵士乐在中国的看法。
⑶、师:爵士乐在中国的影响由来已久,当这种由美国黑人贫民创造的民间音乐在征服了白人之后,传到了东方;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百老汇舞厅”“和平饭店”等,其音乐演奏形式与歌曲创作都表现出国人对爵士乐的吸收与借鉴。
2、中国的爵士乐现状
师:步入开放的中国,爵士音乐已逐渐走进人民的生活,日益受到大众的喜爱,故此我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的渠道收集到许多有关爵士乐的资料。
欣赏:具有爵士音乐风格的中国民歌:《采茶舞曲》片段。
3、分析与交流:
师:这首由中国民歌改编的爵士音乐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说明:再次归纳爵士乐的主要音乐特点,并为以下的即兴创作环节做铺垫。)
4、创作和表演——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与表演:可表演一段你学过的爵士音乐,也可模仿爵士乐手的演奏。
(说明:通过实践,让学生真正体验“什么是爵士音乐”)
四、归纳与总结
1、师:你们认为老师组织这次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与学生交流学习的感受与收获)
2、师:通过音乐我们了解一种文化,而通过文化又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音乐。我很感谢大家,是你们的作业给了我无数的灵感,是你们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爵士乐”,是你们又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爵士乐”,让我真正领悟到了“什么是爵士乐”,谢谢大家。
(说明:让学生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是本课的点睛之处,也是对本次学习的总结与提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老师也是一个有限的主体,整个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与交流的过程)
音乐鉴赏课教案篇2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2、认识常用课堂打击乐器碰铃、响板。
3、听赏歌曲《吹芦笙》。
教学目标:
1、能有兴趣地听喜乐,并知道《吹芦笙》是表现哪个民族的儿童歌曲。
2、能有表情地演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3、认识碰铃与响板,并知道正确的演奏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唱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教学准备:cd
教学过程:
(一)学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1、教师挂出中国地图和长江、黄河风景图,介绍长江、黄河,并请学生指出长江和黄河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2、教师将歌曲范唱一遍,或播放童声独唱录音。使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歌词、节奏和情感。
3、跟着教师有表情地分句轻声学唱。
4、请几级学生集体演唱,并评出有表情且音色较美的小组进行表扬。
(二)听赏《吹芦笙》
1、教师播放歌曲《吹芦笙》,引导学生欣赏,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2、教师简单介绍侗族及其吹奏乐器芦笠的主要特点。
3、引导学生在听赏时接唱歌曲中的衬词。
4、在听赏几遍以后,可让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哼唱。
(三)认识打击乐器:碰铃、响板
1、教师向学生展示乐器实物,演示基本的演奏方式,并让学生识别两种打击乐器的不同音色。
2、教师将乐器发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敲击方法。如乐器数量不够,可轮换进行。
3、教师出示卡片
碰铃dang dang dang dang
响板da da da da da da da da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统习演奏。可分组交换练习,每两人为一组作乐器交换。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高中音乐鉴赏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音乐鉴赏课教案篇3
一、导入:
1.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
2.播放4首乐曲片段(悲剧美、欢乐美、优美、壮美),让学生谈谈这几首乐曲的旋律特点是什么样的以及听完后的感受。
教师总结:不同的音乐元素形成不同的音乐美,不同的音乐美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引出书p26页的一段文字。
提问:“我们把音乐美分为哪几个基本范畴?” 学生可答:“音乐美可以分为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喜剧美等六个基本范畴。”
提问:那优美和壮美都有哪些具体的表现特征呢?
设计意图:用四首学生较为熟悉的乐曲片段,来引出新课音乐的美的6个范畴。
二、欣赏优美的作品:
1.仔细聆听无伴奏混声合唱曲《牧歌》的片段
提出问题:演唱形式是什么? 作曲家是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草原的宽广和辽阔的`。
2.带领学生用“lu”哼唱《牧歌》的,再次体会属于优美范畴音乐的特征。
3.欣赏全曲,思考优美的乐曲在旋律、节奏、速度与力度上有何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较有优美特点的歌曲仔细分析后,学生可以基本掌握优美的特点。
4.欣赏民族管弦乐队《彩云追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