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通常包括教材的选择和准备,以便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来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教师深入思考如何最好地呈现教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概述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
2.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结构的异同点
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识别青霉和匍枝根霉,并说出它们的繁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描述蘑菇的主要特征及其生长的适宜环境、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
描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1.学会培养和观察青霉、匍枝根霉和蘑菇
2.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培养霉菌的过程,并交流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3.认同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同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生物圈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细菌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引入新课 积极思考、踊跃提问 展示变质的牛奶,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认识大型的真菌和真菌中的霉菌 仔细观察,从实物中获得有感性认识。 展示大型真菌及霉菌实物。 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请两个同学讲解和演示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提问并解答。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的特点 观察菌落实物、区分其分布的特点。阅读教材。 将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分发给各小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及时点评并给予鼓励。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通过对实物、图片的观察总结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展示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 制定实施方案、交流活动的计划及展示观察记录的表格
下课后半小时内将在各自环境中已接种的培养皿密封好,送回教室后排的空桌上。 布置设计探究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设计对照组。巡视和指导、参与设计,及时激励。
每组发给两套有培养基的培养皿。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组织教学,情景导入。 观看图片。 展示图片,进行爱国主义。 细菌的发现
阅读书本知识,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讨论,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用大屏幕展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三种形态;分组讨论细菌的大小及结构特点,并与动、植物细胞进行对比,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并进行交流。
请一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就细菌的结构和营养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指导、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间的讨论,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人生观。
提示、指导执教学生,并进行补充。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三节 真菌 观看课件,生机盎然的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美,从生物圈的角度来认识真菌作用 。 播放cai课件,关重展现各种各样的真菌,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导入本节课的地内容。 各种各样的真菌
学生根据观看的课件内容,并观察实物标本,结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见识以及自大搜集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对真菌的了解。 提供实物标本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参与学生讨论,及时评价和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课本外获取信息的能力。
观察与思考
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看它们的形态和颜色。
观察新鲜蘑菇的形态。
讨论:1、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
2、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了什么?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们的营养方式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同时让学生观察青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结构图,了解分们的形态结构。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学生回忆,结合新知识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出示酵母菌的插图,与学生共同了解有关酵母菌的知识。 真菌的繁殖 观察自己在课前制作的蘑菇的必然性子印,进一步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态及作用,从而了解真菌的繁殖方式。 在课前指导学生制作新鲜蘑菇的孢子印、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真菌是通过什么来繁殖后代的?真菌的孢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才能发育成新个体?了解真拉塔基亚的繁殖特点有什么意义呢?
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孢子的传播过程。
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章所学知识,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带领学生做模拟实验“孢子的传播过程”。
与学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真菌的繁殖方式。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篇2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知识与技能:
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过程与方法:
.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
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难点:
.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多媒体课件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自从人类第一次冲出地球、飞向太空、登上月球,接连向火星、木星、土星发出探测器以来,至今仍未发现生命。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只有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
师:对,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郭沫若老先生在《女神》中对地球的赞美,从中去思考人与地球上生物圈的关系。
生:(一学生领读、全班齐读)
师:我们人类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依赖于生物圈,同时人类的活动还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并进一步探究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孩提时代你们向爸爸妈妈提出的问题。也许爸爸妈妈的回答给你幼小的心灵以暂时的安慰,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又有了新的困惑。从这一节课开始,让我们共同解答你们的这些困惑。“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让我们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来探究人类起源的奥秘。
二、小组讨论,探究新课
师:关于人类起源的争论有数百年的历史,现在仍有许多问题是悬而未解的。在这方面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想了解些什么呢?
生:(学生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
师:说到人类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请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这方面材料。
生:(分组汇报交流)
师:你们知道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什么吗?
生:森林古猿。
师:对。下面你们观察几种现代类人猿图片和录像,结合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生:(小组合作进行观察、讨论,组间进行补充)
师:当今,为什么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现代类人猿的数量却在日益减少呢?请谈一下你们的观点。
生:(小组讨论、组间交流、补充)
生1:人类具有发明和创造各种技术和工具的本领,使得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存条件以及利用医药卫生加强自身保健的能力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