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课教案8篇

时间:2023-11-01 作者:Animai 教学文档

教案有助于教师计划适当的评估和测验,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教师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需求,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小班科学课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班科学课教案8篇

小班科学课教案篇1

活动目标:1、通过操作探索,初步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2、乐意大胆猜想,尝试集体记录。

3、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 泡泡水 记录纸 各种形状标记 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幼儿在玩中学习吹泡泡的方法

1、师:你们吹过泡泡吗?老师也为你们准备好了吹泡泡的材料,请你们去吹一吹,比比谁吹得泡泡多、泡泡大。吹得时候请宝宝找个空地方,不要吹到小脸上,也不要把把小工具贴在小嘴上,听明白了,那就行动吧!

2、交流吹泡泡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吹泡泡的?(幼儿自由说说)

小结:先拿小工具在泡泡水里浸一下,然后慢慢拿起放到嘴边轻轻吹一吹,这样泡泡就吹出来了。

2、想不想再试一试?

好!这次老师要请你们不仅都要吹出大大的泡泡,还要看看你吹出的泡泡什么形状的幼儿再次操作

二、探索圆形工具吹出来的泡泡形状并做好记录

师:宝宝们,真棒!都成功了,告诉我你们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圆圆的)哪个小工具吹出的泡泡是圆圆的。

小结:原来圆形工具吹出的泡泡是圆圆的。我们来找个圆形标记贴在圆形工具的下面。

三、出示不同形状的工具,大胆猜想

师:这又是什么工具?(星星形工具)猜猜它又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我们找个标记贴到星星工具的下面。

以同样的方法出示长方形工具并做好猜想记录。

四:幼儿自由探索,观察泡泡的形状

长方形和星星形吹出的泡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们自己去吹一吹、看一看。

五:交流发现并进行记录

1、师:星星形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呢?(圆圆的)长方形形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呢(圆圆的)

2、记录操作结果

小结:原来不管什么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泡泡都是圆的,真有趣。让我们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去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吧。

小班科学课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水果、蔬菜和花草树木都有种子。

2、知道不同植物的种子外形不同。

3、对种子产生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西瓜、香蕉、苹果、梨;

2、课件—树的种子;

活动过程

一、找水果的种子。

1、让幼儿品尝西瓜。

提问:西瓜的种子在哪里?看看是什么样子的?

2、让幼儿品尝香蕉。

提问:香蕉有种子吗?它的种子在哪里?告诉幼儿香蕉中的小黑点就是香蕉的种子。

3、找出苹果、梨的种子。

二、利用每天饭后吃水果的时机,和幼儿一起品尝、讨论:

1、你今天吃的是什么水果?它有种子吗?

2、找一找它的种子在哪里?看看是什么样子的?

三、看课件:大树的种子在哪里?

种子埋入土里——发芽——小树——大树——结果子。

延伸提示:

1、可将各种种子做成标本,贴上标签。

2、尝试种豆,观察种子的'变化。

3、找蔬菜等农作物的种子

小班科学课教案篇3

设计意图

“变了变了”是省编教材小班主题活动“大大小小”中的一个科学活动内容。设计活动时,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获得有关的经验。同时考虑到趣味性对小班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就以游戏的形式来贯穿始终,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2.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透明玻璃杯两个,小碗幼儿人手一个;盛有温水的大盆四个,小碟四个,盘子四个;木耳、菊花茶叶若干;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以“变魔术”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幼:手。

师:对,老师的手会变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2.用手指游戏“变变变”,导入活动。

一根手指头,一根手指头;变变变变,变成毛毛虫。……

过渡:老师还有一个本领,我会把两个一样的东西变得不一样,你们信不信?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开始时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围绕“变”的小环节,旨在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出示两块大小基本一样的木耳,动手实验

师: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

幼:木耳。

师:这两块木耳一样大吗?

幼:一样。

师:待会儿老师要把两块木耳分别放在两个杯子里,一个杯子里倒上水,另一个杯子里不放水,一会儿它们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小朋友猜一猜木耳会变成什么样?

4.幼儿进行猜想,并说说为什么

①木耳变大了;②木耳变小了;③木耳大小没变化。

(大部分幼儿说木耳会变大,理由五花八门。尽管孩子们的想法很夸张很幼稚,但我没有打断和干预,而是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表述,因为那是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在闪烁。)

5.幼儿验证猜想结果,并观察和比较干、湿木耳的区别

6.组织幼儿自主选择泡发木耳

师:小朋友,老师有件事情想请你们帮忙,食堂的阿姨中午要做“木耳炒肉”,你们能帮阿姨泡一些木耳做菜用吗?

(以寻求帮助的口吻,更容易使孩子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

7.幼儿动手泡发木耳,进一步感知和验证

(幼儿在等待验证结果时,启发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联想:你还知道那些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8.师幼共同游戏:变呀变

请幼儿变成会泡发的食物原地不动做准备,教师随音乐讲述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幼儿随音乐变化做动作,让自己越变越大,变到最大。教师用道具随音乐“搅拌翻炒食品”,幼儿则翩翩起舞。

(科学与音乐活动相融合,引导孩子发挥想象,用肢体语言表现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动静结合,并能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9.幼儿动手冲泡菊花茶,品尝茶水

教师以优美形象的语言引导幼儿观察、欣赏菊花在杯子里慢慢“开放”的过程,体验美的感受。

(泡茶一方面是对孩子探索的奖励,另一方面是加深他们对泡发食物由小变大的感知和理解。)

活动延伸

教师和孩子一起将泡发后的木耳送到食堂,请阿姨炒菜用。

活动反思

自从参与了省级实验课题《操作材料对幼儿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支持》的研究以来,面对进行的科学活动,我更加注重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多角度地实施教学活动。“变了变了”主题活动,如果按教材上进行也会上得很顺利,对幼儿来说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我认为,教材只是提供给教师可参考的.活动内容和素材,不一定是最适用的。什么样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儿呢?除了考虑到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外,还要通过游戏、图片、音乐、肢体语言等多元化形式,引导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科学的奥秘。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发言积极踊跃,当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变大了后,他们都兴奋地拍起手来,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还意犹未尽。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木耳、茶)入手;二是幼儿亲手验证,感受变化,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三是活动是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

小班科学课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发现与了解吸铁石,知道它能将铁制品吸住。

2、愿意进行探究活动,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难点:能在操作材料中吸到铁制品,并说出铁制品的名称。

活动重点:让幼儿知道吸铁石,并了解吸铁石的特性

...
《小班科学课教案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