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篇

时间:2024-01-10 作者:Trick 教学文档

教案在书写时能让教师深入思考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篇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 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认识分母、分子和分数线;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圆片 涂色笔 练习卡片 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圆饼)如果把这个饼分给2个同学,可以怎么分?

2、师∶(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105页(1)的两个图)哪种是平均分,哪种不是平均分?

3、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谁来指指哪部分表示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二、探究思考,构建新知。

1、师∶现在拿出你的圆片来平均分成3份,涂其中的1份,用分数怎样表示?

(生答,出示课件105页的图。)

2、师:昨天的知识掌握不错,涂2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自己试着涂一涂,写一写!

3、(大部分学生涂完后)投影展示学生的结果,并找几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涂。

(课件出示105页的图)

4、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分别涂其中的1份、2份和3份,你能用分数表示出来吗?看看谁最聪明。(学生自己涂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投影展示结果,出示课件105页(3)的三个图。)

5、(课件出示)“议一议”:里面有几个?里面有几个?

在中,4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

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入手,强化学生对 “平均分”的理解。

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猜想,让学生从

中猜想出2份是,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上,鼓励生自己动手,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既培养其合作意识,又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

放手让学生写分数,说名称和意义,深刻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意义,也体现学生的个性化。

学生可能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平均分”,一种不是“平均分”。

生可能会指出涂色部分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教师可用模型进行演示,认识1份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涂2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如果一些学生有困难,可以降低难度,问:“想想怎样表示呢?

(1)小组中交流。(2)全班交流。

7、师:像、、、、、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边说边板书)

在中,3是分子,4是分母,中间的横线是分数线。(边说边板书)

8、(课件出示)106页“试一试”。

三、实践应用,深化新知。

1、涂色游戏。

在卡片上任意涂色,并用适当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独立涂色,展示交流。

2、

(1) 说分数,提问题。(课件出示“练一练”)

(2) 找生活中的分数。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你能从教室里找出用分数来表示的吗?

3、资料:“知识窗”——分数发展史。

四、总结质疑。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涂色游戏改变了给定一个分数按要求涂色的练习形式,可以涂几分之一,又可以涂几分之几,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知识窗”与谈收获、体会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情感目标。

学生可能会写出如:、 这样的数来,有可能是对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不明白。师先肯定学生写的,再重点说说你知道分子、分母表示什么意义吗?如果涂色够不够呢?鼓励生再写出类似本课所学的分数。如还有困难,可让其用圆片动手剪一剪,画一画。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课本p8——p9

教学目标:

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体验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

探索小数加减法(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笑笑要到邮局去寄书,请同学们算算她的邮费是多少?

玩中学。

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学生独立观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结合情境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

学生估算大约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邮费?在多少元和多少元之间?

同伴一起讨论刚才自己思考的结果,解释估算的过程。

以往学生的估计没有太多的限制,这次让学生说出估计的结果在多少元至多少元之间,也可以说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有个别学生可能会有困难,要注重方法的指导。

(3)全班交流估算的结果。

探究小数加减法(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学生自主选择算法,独立计算1.6元+12.4元。

比一比计算与估算的结果。

议一议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完成“试一试”第1题,再说一说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完成“试一试”第2题。

学中做。

完成“练一练”第1题。

鼓励学生先用心算写出结果,再用竖式进行验算。

森林医生。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关注有多少学生自觉选择估算来解决问题。

将问题改为“小明带40元买这两本书,还剩多少钱?”让学生进行计算。

做中得。

完成“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解题思路。

完成“练一练”第5题。

学生提问时,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新颖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包含了更多的信息,也许

提出的问题暂时解决不了,但解决问题的愿望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

总结。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第六单元

教学内容:年、月、日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就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掌握。

2、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探究。

3、组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重点:

学生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会用24时计时法。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难:

掌握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课时安排:7课时

总第一课时

主备人: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教学内容:年、月、日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对比、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教学难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具准备: 课件 年历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2小时=()分 60秒=()分 60分=()小时 1星期=()天 3分=()秒 4星期=()天

2.提问引入: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小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

引入年、月、日,并板书课题。问:谁知道一年有几个月?

二、观察年历,探究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