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教育教案7篇

时间:2024-01-28 作者:Trick 教学文档

教案的准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品读360小编为您分享的环保教育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环保教育教案7篇

环保教育教案篇1

教学内容:

p102~10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围绕自身的生活与生活空间,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统计活动,通过调查、统计身边的数据,进一步熟悉统计方法与过程,进一步感受统计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及其在生活里的应用。

2.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了解自己的生存空间以及影响生存空间的一些因素,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3.让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获取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难点:搜集数据需要一段时间,搜集的数据是否准确。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查阅图书、上网收集等)了解环境及保护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谈自己对环境问题的了解:

1.谈话导人:同学们,还记得乘坐“神舟”5号进入太空的我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吗?杨利伟成功地在太空遨游了一番,并在太空拍摄了一张地球的照片,这是一个美丽的星球,在目前已知的宇宙星体中,惟有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才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电脑展现图片)

这么美好的生活空间,我们人类又是怎么对待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的生存空间。(板书课题)

2.交流认识:课前,同学们去收集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你对环境问题知道了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充分交流收集的材料(图片、文字、数据等),说说是怎么收集的。

小结:是的,这么美好的生活空间,我们人类却不懂得珍惜和爱护,大量的采伐和大量的垃圾……在人类对大自然不断索取的同时,大自然也对我们作出了无情的报复,我们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糟糕。

其中,人口和环境就是影响我们生存空间的重要因素。我们就从这两方面着手,来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

二、阅读相关资料——体验统计作用:

1.读图:阅读书上第102页的两张统计图(我国人口增长变化情况统计图和我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变化情况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

2.小组交流: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畅谈感想:看了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话想说?

4.小结:是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我们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做了很大努力。大家可以阅读第103页的统计图。(我国造林面积增长情况统计图和我国自然保护区增长情况统计图)

5.交流想法:从这两幅统计图中,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6.小结:我们国家在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两张统计图就足以见证。然而,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做了那么多的工作,但从前两张统计图来看,我们的人口、污水排放还在逐年增长,环境保护需要我们每个人的不断努力。

7.拓展:人口的增长、污水排放量、造林面积、自然保护区等,这些都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空间,除了这些,你知道还有哪些因素吗?把你所知道的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三、讨论统计内容——提出现实问题:

1.选择研究主题。

⑴思考:在我们的周围,同样能了解到有关我们生存空间的一些资料。你想了解些什么?

学生可能选择的项目:气温变化情况;空气质量情况;缺水情况;最近的天气情况……

⑵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课题。

2.成立研究小组。

根据各人选择的小课题,成立相应小组,每组推选组长,展开研究。

3.确定研究方法。

⑴小组讨论怎样开展研究活动,教师巡视,参与小组交流,适时指导。

⑵交流方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分析图表。

四、指导收集数据——加强统计策略:

1.谈话:收集数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统计工作,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来收集到这些数据?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学生的方法可能有:每天测量,在报纸或网上查资料,走访有关单位……

4.技术指导:在收集数据时还要注意些什么?可能会碰到哪些困难?又如何克服?

学生交流。

说明:要按时收集数据,及时记录下数据,防止资料的流失。如果了解空气质量或气温变化情况,至少要积累十天的数据。

五、经历统计过程——提升统计能力: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如下的统计活动(预留两周的活动时间):

1.收集数据;

2.整理数据,用统计图、统计表呈现数据信息;

3.分析、描述数据,并作出相应的判断和预测。

六、分析、交流想法——获得统计结论:

1.展示与交流:组织研究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活动。小组代表展示与汇报研究成果。学生积极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提出建议。

2.发起倡议:在交流的基础上,建议写一封给全校学生的关于“保护我们的生存空间”的倡议书。

七、家庭作业:完成练习与测试p63的“数学乐园(四)”。

环保教育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随地扔垃圾是不好的习惯,了解垃圾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养成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初步了解垃圾的处理方法。

3、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情感。

活动准备:

若干照片(随地扔垃圾的照片),图片,实物投影仪,实验演示实物(存放几天的垃圾),水(干净的水,河里被污染的脏水),环保小卫士的牌子

活动过程:

一、情景表演

1、请一位配班老师或小朋友表演吃完东西后,把垃圾往地上随便一扔的情景。

师:

1、小朋友你们看他做了什么呀?

2、那你们平时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在公园里玩的时候,有没有看到过随地扔垃圾的人啊?

3、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呢?为什么?

二、引导幼儿知道垃圾对人们生活的危害

1、出示垃圾污染严重的照片。(使用实物投影仪)

师:“老师也很讨厌随地扔垃圾的人,可是我在回家的路上却总是能看见这样的人。你们看这是老师在路上拍到的一些照片,小朋友仔细看看,照片上都是什么呀?你们看了以后心情怎么样。”(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

师:

(1)、照片上拍的是什么呀?(都是垃圾)

(2)、看到这些照片,你们心里高不高兴,为什么?(很脏,街上变得不漂亮了)

(3)、这些垃圾如果一直放在这里会怎么样啊?

幼:如果下了雨会烂掉,烂掉以后就会有很脏很难闻的气味,污染了空气……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已经腐烂了的有难闻气味的垃圾,请幼儿亲身体验。

(4)、这些气味又会把什么小动物引过来呢?

出示部分小动物的图片(苍蝇、蚊子、老鼠、蟑螂)

你们喜欢这些动物吗?为什么?

2、出示很脏的水和干净的水,进行比较。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脏的水(与干净的水进行对比)

这样的水你们要喝吗?为什么?

它怎么会这么脏呢?

幼:(河里有好多垃圾,把水都弄脏了,所以我们都不能喝这个水了。河里的鱼也会死掉。)

3、垃圾应该放在哪里?

三、幼儿讨论垃圾的处理方法,教师加以总结。

环保教育教案篇3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废旧塑料袋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写废旧塑料袋处理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

3、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1、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说说环境的变化,并了解当今社会人们是如何处理废旧塑料袋的。

2、教师收集有关的图片、数据、文字资料和录象带。

三、课前准备:

1、教师用的展板一块,照片、文字材料(粘贴好)。

2、录象带。

3、地球图片、文字、双面胶带、钢笔。

4、学生研究用的方案和宣传稿。

活动过程:

一、计算导入: (算一算)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上一堂研究课,大家来研究研究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塑料袋。首先,

...
《环保教育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