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教案写好了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品读360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归园田居》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归园田居》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
课文解读
陶渊明于公元405年辞官还乡,从此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为诗史上的名作,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课文中所选的是第三首。
?归园田居(其三)》记晨起至晚于南山为田豆锄草,在辛勤劳作中抒发自己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恬静愉悦的心情。但与其它诗作对比来看,这里的“愿”有它特殊的的内涵。陶渊明宁愿归乡务农,也不肯出卖灵魂换取荣华富贵,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正直的思想品格。
这首诗语言朴素无华,不事雕饰。然而却在平淡的外表下,包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一颗纯净逸世的诗心。如青山、豆苗、绿草、狭道、月光、露珠,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一经诗人的笔触,就充满美感,流淌着一种古朴醇厚的涓涓诗意,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淳美的意境当中,使“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而这正是此诗的重要特色。
点评:课文解读,是老师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解读要富于个性,为课堂教学服务,有所取舍,并不是照搬教参,或堆砌网络资料。好的课文解读,全面、准确、深刻,富于创见,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论文。这里的解读,简明扼要,抓住了特点,既介绍了时代背景、创作过程,又分析了诗歌内容、写作特点,为课堂教学内容“教什么”奠定了基础。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课教学拟据课标来进行设计:以朗读把握诗歌重点词语切入,感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拓展阅读背景,结合自身生活积累,与诗人对话,感悟体味诗人寄寓诗中的情感。最后,以画面想象读懂意境和诵读演绎情感的形式结束。根据学生特点,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激趣、朗读、思考、讨论、想象、背诵。总之,不仅要让学生的品味欣赏始终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中,更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思考、展示的天地。
点评:教学设想,呈现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展示教师的理论素养,描述教学设计的思路,谋划教学各个环节,策划教学重难点如何突破等等问题,不仅要说出“教什么”、“怎么教”,更要揭示“为什么这么教”。这里的教学设想,依据新课标的有关理念,因文而异,因材施教,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思路清晰。尤其是“激趣”等6种教学方法,切合文体特征,富于实效。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2、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3、想象画面读懂意境,了解感受陶诗的语言风格。
4、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悟诗人的归隐情怀。
点评:教学目标明确,虽然没有明确出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词语,但以上四点,涵盖到了这三维目标的理念。作为大赛教学设计,明确出现“三维目标”的词语,注意对应安放,将会更醒目、明晰。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情感,读懂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透过语言的表象,感悟诗人的隐逸情感。
点评: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合理,根据古诗的文体特征,以“情感”“意境”的学习理解为重难点,实现突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前预习:
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教师:①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良好的学诗氛围。②准备有关陶渊明的生平作品资料,以便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课文。
点评:课前的预习和准备,师生两方面安排得当,培养学生动手搜集相关作家、作品以及时代背景等资料,是提高检索、查阅资料能力,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基本功。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则是赛课者的必备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屏显田园风光图片,配乐。)
播放完毕,师生交流观看感受。
师:在古代,第一位选择弃官回归乡村田园,过着隐居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是否像我们感受到的这般美好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著名诗篇《归园田居(其三)》。
(板书:课题、作者)
点评:设置情境,导入课文。展示田园美景,提示陶渊明的生活,导入很简洁。
二、整体感知
1、释题
①提问:“归”、“居”、“归园田居”的意思是什么?
②其关键词是什么?(归)
交流:诗人从何而归?(官场)归向何处?(田园)
完成板书:
归
官场 田园
点评:释题,抓住了关键词,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板书十分形象、简洁。
2、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畅。读出节奏,注意停顿。提示易错读音:秽(huì) 荷(hè)
点评:古诗,要多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是第一步。尤其是多音字,要提示清楚。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深入感悟、赏析。
3、理解诗歌大意。
诗人回归的生活如何?请同学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说说诗歌大意。
点评:理解诗歌大意,不等以逐字逐句翻译,而是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述说。这样就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4、把握诗中需重读的词语,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①交流:这首诗中哪些词语应读成重音?
②师范读,生听读圈画。
③交流:老师把哪些词语读成了重音?(种豆、草盛、晨、兴、月、荷、狭、长、夕、沾、不足惜、愿无违)
④你赞成老师的处理方式吗?为什么老师把这些词语读作重音?
⑤学生自由读,感知。
⑥交流明确:这些词语主要强调了诗人回归田园后,躬耕生活的艰辛。
点评:对古诗重点词语的朗读感悟,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既培养了语感,也能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这里,老师的指导十分细致,有利于学生揣摩、把握。
三、理解主旨
1、过渡:
①屏显:“夏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②与《归园田居(其三)》相比,同样抒写劳作的艰辛,蕴含其中的情感是否一致?
明确:不一样,“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评:这里用古诗做对比阅读,启发学生思考,理解本诗的主旨。
2、“愿”指什么?联系诗人的个人经历探讨。
导学案: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明确: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点评:探究本诗重点内容“愿”,联系陶渊明的身世,做到了“知人论世”,突出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境界。
3、讨论:为什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屏显)
19岁,遭遇淝水之战;21岁,司马父子擅权;35岁,司马暴政引起孙恩十几万农民大起义;38岁,桓玄杀司马篡位自立;40岁,刘裕杀桓玄,弑杀晋安帝,立恭帝;56岁,刘裕逼恭帝禅位,篡而代之。
明确:一是本性使然,一是现实使然。
点评:继续提出问题,深入讨论。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探究陶渊明弃官归隐的主、客观原因。
4、思考讨论:陶渊明选择了回归,因为在他看来,
(屏显)
这里没有哈腰谄笑,阿谀奉承,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