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6篇

时间:2024-06-23 作者:dopmitopy 教学文档

大家在进行了教学反思的书写后,可以让自己的教学过程更顺利,写好教学反思也是教师们提升自我指导能力的一种方式,以下是品读360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6篇,供大家参考。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6篇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篇1

本节课是一节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并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为了让这节课上的不单调,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于是我设计这样一节课。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巩固了一下100以内数的顺序,这让学生学习的非常扎实。我用不同的数学方式进行了巩固,一是让学生集体从0数到100,二是分组数数。一二组用5个5个数的方法数到100,三是分男女同学,女同学数100以内的双数,男同学数100以内的单数,然后再出示课题。这样,不但巩固了数的顺序,还加深了学生对单双数的概念和记忆。紧接着,我让学生用刚才数的这些数中的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猜一猜”活动中采用了如下三个层次的活动:

(1)首先我来示范,通过观察、模仿、认识“一大把”。要求学生不能抓得太紧,也不能抓得太多。

(2)数出一把蚕豆的粒数。

(3)以一把蚕豆的粒数为依据,分别估计一把花生米和一把黄豆的`粒数。

(4)并在合作中让小组长明确分工,安排抓、猜、数的同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由于活动前安排了学生示范、活动要求的指导这两个环节,因此,在活动时,孩子们进行得比较有序;另外,由于小组长的及时分工调节,每个小组合作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最后一个环节“数一数”时,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数校园的大树,数校园的房间等等。让学生们在游戏当中,在快乐当中掌握了数,运用了数,并对枯燥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调解。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篇2

今天我执教了“我们认识的数”,它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数单元后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并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考虑到我所面对的孩子年龄只有7、8岁,他们注意力不易持久,如果单纯让学生说生活中100以内的数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劳。如果按照教材的安排,最后一个“数一数”环节要是安排学生室外活动,时间又是否允许?基于以上考虑,在课前我大胆的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以课前调查,课中交流,课中探究,课后实践这条主线贯穿整个活动过程,收到了颇好的教学果。

一、课内外结合,活动中积累这节课是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些教学目标光靠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本课最多只能解决一个方法指导的问题。大量的积累和感悟还要由学生自己在课外解决。当我问:你们找到了哪些数,谁先来说?孩子们思维活跃,大胆举手,个个争着说。正是由于课前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和统计活动,才有了课上学生的侃侃而谈,精彩的“数”展示。学生在收集和汇报中充分体验到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小组分工,活动中体验小组合作是课标中所提出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养成学会倾听、学会表达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促进集体协作精神的形成。这节课针对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和能力特点,在“猜一猜”活动中采用了如下三个层次的活动:

(1)通过观察、模仿、认识“一大把”。

(2)数出一把花生米的粒数。

(3)以一把花生米的粒数为依据,分别估计一把糖和一把黄豆的粒数。并在合作中让小组长明确分工,安排抓、猜、数的同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由于活动前安排了学生示范、活动要求的`指导这两个环节,因此,在活动时,孩子们进行得比较有序;另外,由于小组长的及时分工调节,每个小组合作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三、重视估算,活动中指导新课标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说,这节课上我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每次学生汇报完所收集的数据后,我都引导他们小结:你是怎么找到这些数的?用了什么方法?除此外我还十分注重了估算策略的渗透。如让学生猜年龄“我家有一个人,今年()岁,猜猜是谁?根据提示:“多了、少了、多得多、少得多”猜物品的价格,根据一把花生米的粒数估一估一把糖、黄豆有多少粒这些环节,既激发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增强了数感,更让猜对的孩子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篇3

这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1、范老师多少岁;

课上孩子们交流自己的爸爸妈妈多少岁的话题。大家站起来自豪地介绍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多少岁了。

顺着书本上的问题(如上图),我顺势问孩子们:那你们猜猜范老师多少岁了?

有两个孩子说:范老师21岁、22岁。

哈,一年级孩子说起年龄总让人啼笑皆非的。

记得上一届一年级,有个孩子指着一个刚毕业的女教师说,宋老师82岁。问那孩子,为什么要说82岁?那孩子说,数越大表示越年轻!哈!

当两个孩子猜了我二十几岁后,接下来有孩子开始猜我四十几岁。

问原因,说,范老师有点老了。

唉,真伤心丫!

还有的孩子站起来,都猜三十几岁。

我让孩子们说说猜测的依据。

成成站起来,扯着他高八度的嗓门说:“范老师都已经有了女儿了,而且和我们是一样大的,所以,我想范老师肯定满三十几岁了!”

我夸奖成成是个会找线索,会推想的`好孩子!范老师女儿都9岁了,怎么可能21、22岁呀!

2、抓豆子

到了实践活动中的抓豆子环节,孩子们欢快的闹腾开了,一片五谷丰登的势态。

抓一把蚕豆,数一数。

抓一把花生估一估。

再通过蚕豆与花生的实际大小,判断推想,一把花生的粒数肯定比蚕豆要多。

花生和蚕豆的实际大小关系,有点像昨天习题中苹果和草莓的关系,需要孩子们调动生活经验,为数学推理服务。

课上大家交流一下,前后沟通一下,好有意思!

不过更有意思的是,好多孩子带的蚕豆花生等都是熟的。所以,活动刚开始,就有宝贝抓着豆子嚷嚷:老师,这是熟的!边说边往嘴里塞。

还有的小组,花生米没有带成,带了炒熟的花生果。结果,在抓花生米环节,整个小组索性剥开花生果,吃起了香喷喷的花生米。这样肆无忌惮的,也只有一年级的宝贝们了!

翔可爱透了,在活动开始后,他执拗的举高小手,我蹲下身问,翔,怎么了?他说,老师,我奶奶煮的花生米可好吃了。不过今天带的是生的!

如果下次带豆子,一定要叮嘱家长们,带生的!

看似玩玩闹闹的一节课,从中也看不到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有关搜集信息、估计、操作等活动经验,也能在潜移默化中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篇4

今天有幸和金陵小学仙林分校的徐梅老师上了一节同课异构课。整节课主要分为三部分:说一说,猜一猜,数一数。

“说一说”环节中,徐老师通过“我们自己的年龄超过10岁的小朋友请举手,爸爸妈妈的年龄在30几40几岁的请举手,爸爸妈妈的年龄超

...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